解放军也不是三头六臂,没啥可怕的。
这话要是别人说的,估计也就是个笑话。可当它从国民党重建的王牌七十四师新任旅长王梦庚嘴里吼出来,还被《扫荡报》一字不差地登出去时,整个南京城都觉得提了口气。毕竟,这支部队刚在孟良崮被三头六臂的解放军砸得粉碎,连师长张灵甫都死在了乱石堆里。
孟良崮的硝烟味还没散干净,华野的士兵就在主峰西侧的山坳里,撞见了让人后背发凉的一幕:七千多七十四师的残兵,没吃没喝,弹药也见底了,却还端着枪,胸前系着写了还我山河的白布条,像一群饿狼等着天黑冲出去拼命。这事儿后来让华野的指挥官们惊出一身冷汗,要是晚发现半天,这七千多疯了心的老兵冲进疲惫不堪的阵地,后果不堪设想。
这支部队的魂,好像还没散。蒋介石在官邸里闷了好几天,就憋出一句话:还我七十四师。一道死命令下到王耀武、俞济时这些人手里,三个月,必须把七十四师的架子重新给我搭起来。
这哪是重建部队,简直就是拼凑亡魂。王耀武把自己的老底山东警备二旅全填了进去。俞济时塞进来一个广东警备旅。邱维达更是跑断了腿,把后方医院里还没痊愈的四千伤员、孟良崮战场跑散的两千老兵,再加上临沂的新兵,硬是凑出了两万三千人。王耀武甚至动用自己的关系,把二十四集团军压箱底的美式山炮和汤姆逊冲锋枪,都优先给了这支新部队。士兵的伙食标准更是高到离谱,美援面粉管够,每天还多发一个鸡蛋。
这支部队里,老兵占了八成,三成的人打过常德会战、湘西会战那样的血仗。国军内部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骨灰级部队。可蒋介石亲自检阅后,看着表面满意,回身却在日记里写下几个字:精神尚属昂扬,惟骄矜之气犹存。他看准了,可惜,没人拦得住。
这股骄矜之气的头,就是那个敢拍桌子的王梦庚。他凭什么狂?黄埔六期毕业,打常德守城战时,胸口现在还留着三块弹片。他打心眼里瞧不上张灵甫的冒进,觉得孟良崮的失败是个耻辱,是指挥的锅,而不是士兵不能打。现在他手里捏着一支老兵多、火力强的部队,背后还有山东王王耀武要人给人,要炮给炮地撑腰,这股气就更盛了。
很快,他就等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1948年3月,中原野战军三万多人围攻阜阳,城里守着的,正好是王梦庚的五十八旅。他带着这群憋着复仇火焰的老兵,硬是扛了七天。中野伤亡四千多人,最后看着援军来了,只能撤了。
南京那边立刻把这场仗吹成了阜阳大捷,蒋介石亲自给王梦庚发了勋章。这一下,王梦庚那句解放军没啥可怕的话,仿佛成了真理。可当时粟裕就评价过:七十四师能打,但再硬的骨头,也经不起人民战争的烈火。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城池得失,却没看见,解放军背后,是无数独轮车推出来的粮食和弹药,是老乡们冒死送出的情报。
这块硬骨头很快就在济南城下再次得到了验证。王耀武把七个连的孟良崮老兵空运进城,死守邮电大楼。每个兵配两支冲锋枪、八枚手榴弹。华野的两个纵队换着打了四天,伤亡两千多人,就是啃不动。最后,楼里的守军弹尽粮绝,直接引爆了最后一包炸药,七层高的大楼轰然倒塌。
战后陈毅也感慨:七十四师还是那条恶狗。 可再凶的狗,也挡不住历史的大势。淮海战役的绞肉机一旦开动,这支部队的命运就注定了。已经扩编成七十四军的他们,在陈官庄被几十万解放军包了饺子。军长邱维达还想着能像在阜阳那样等来援军,结果等来的只有四面楚歌。
12月10号,部队彻底被打光,邱维达被俘。从孟良崮覆灭到陈官庄再亡,不过一年半。他们始终没想明白,失败的根子不在张灵甫一个人身上,也不在于装备好不好,而在于那股从上到下、深入骨髓的骄矜之气。他们看不起土八路的战术,更看不见天下民心向背。
据说王梦庚50年代初在香港病逝,临死前跟旧部感慨:七十四师不是被敌人打败的,是被自己的傲气打败的。 这句话,大概是这支所谓骨灰级部队最精准的墓志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