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不知道你们在公园里溜达的时候,有没有见过一些画风清奇的角落。
就是一个大公园里,突然给你冒出来一个“XX园”、“XX角”,修得那叫一个精雕细琢,但跟你前后左右的景致主打一个格格不-入,像是P上去的。
你寻思这啥情况,公园里搞特区房?
最近,我就刷到个新闻,说信阳在洛阳的公园里,建了个美轮美奂的“信阳园”,140平米,浓缩了大别山精神,游客纷纷打卡,一片和谐。
这事儿表面上看,岁月静好,城市联谊。
但你要是把这事儿当财经新闻看,那味道就全变了。
这哪里是种花种草,这分明就是一场城市级的“代理人战争”,一出用挖掘机和景观石当主角的《权力的游戏》。
这套路,实在是太经典了。
首先我们得搞明白一个核心问题,信阳为啥要上赶着,花自己的钱,去洛阳的地盘上建一个花园?
它图啥?图洛阳人民多一个饭后遛弯的好去处?
别逗了,城市发展不是请客吃饭,每一分预算都得砸出响儿来。
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你得先理解一个概念,叫“平台思维”。
在这场游戏里,洛阳,或者说这个“河南省园林绿化技能竞赛”,就是平台方。
平台方最牛逼的地方在哪?
在于它不出钱、不出力,只出规则和场地,然后让一群“商家”卷生卷死地来为它填充内容,最后平台坐收渔翁之利。
这事儿是不是听着特耳熟?
没错,所有你手机里的APP,从电商到短视频,玩的都是这一套。
洛阳作为主办方,那叫一个聪明。地我出了,主题我定了,你们河南省各大城市,就是我的“特邀商家”,请你们削尖了脑袋,带着真金白银和设计方案,来给我免费装修中央公园。
最后公园美了,活动办成功了,领导脸上有光了,游客得了实惠,简直是赢麻了。
这服务,简直就是把成功直接“喂到嘴里”。
而信阳,以及其他所有参赛的城市,就是这个平台上的“商家”。
商家为什么要去平台上开店?
当然是为了流量,为了曝光,为了把自己的品牌打出去。
这个140平米的小花园,就是信阳砸钱投的一个超级广告位,还是3D立体的,能闻到花香的那种。
这和品牌方花几百万去冠名一个综艺,逻辑上没有任何区别。
只不过,信阳推广的“产品”,叫做“信阳城市形象”和“大别山精神”。
你再品品新闻里的描述:“映山红、茶花等16种特色植物”、“信阳山、水、城、乡和大别山精神的抽象表达”。
这套嗑,翻译过来就是产品发布会的标准PPT话术。
这个140平米的小花园,就是信阳递给全省乃至全国的一份浓缩版城市财报,P得锃光瓦亮,资产可能就那么点,但故事一定要讲得荡气回肠。
你看,这映山红是我们的红色基因,象征着我们根正苗红;那茶叶是我们未来的明星产业,代表着我们绿色发展。一切都欣欣向荣,就差把“我们很牛,速来打钱”这八个大字,用金粉刻在假山石头上了。
这种操作,在商业世界里太常见了。
就像一家公司,财报数据可能一般,但一定要花大钱把官网和宣传册做得跟世界500强似的。
为啥?
因为很多时候,你看起来像那么回事,比你实际上是不是那么回事,要重要得多。
尤其是在招商引资和争取政策支持这种事情上,一个好的“面子”,就是最硬的“里子”。
这套逻辑往下延伸,就更有意思了。
这种园林竞赛,表面上是比谁家花种得好,谁家石头摆得有艺术感。
实际上,这就是一场微缩的城市商战。
大家都在同一个大商场(洛阳中央公园)里,开了个巴掌大的专柜(各自的园子),比的不是谁家产品质量过硬,而是谁的吆喝声更响,谁的故事更能忽悠人,谁能在评委(领导和游客)路过的时候,一把抓住他的脚踝让他挪不动道。
你家有奇石,我家就上雕塑;你家讲历史,我家就谈精神。
卷到最后,已经不是园艺了,是玄学,是行为艺术,是城市意志力的终极比拼。
一个小花园。140平米。还得讲出大别山精神。
你觉得这玩意儿靠谱吗?
这玩意儿就跟在奶茶里喝出人生哲理,在泡面里品出匠人精神一样,主打一个只要我敢吹,就一定有人信。
但你别说,这套打法还真就有效。
因为对于大多数游客和潜在的投资者来说,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深入了解一个城市。
他们的所有认知,都来自于这些碎片化的、被精心包装过的信息。
一个漂亮的花园,一张网红打卡照,一篇“美哭了”的公众号推文,就足以构建起他们对信阳的全部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后面就全是印象的验证和加强了。
所以你看,这笔钱花得冤不冤?
一点都不冤。
花钱在别人的地盘上建个花园,本质上就是一种天使轮创业。
场地是投资人(洛阳)给的,项目(花园)是自己团队(信阳)干的,最后能不能拿到下一轮融资(领导的表扬、游客的口碑、媒体的报道),全看你这个MVP(最小可行性花园)做得怎么样。
大概率是烧完钱听个响,但万一成了,那就是一本万利,直接起飞。
这整个项目,从设计到建成,都透着一股子互联网大厂最爱的“快种快收”味儿。
目标明确,周期短暂,快速出活,效果要立竿见影。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竞赛一结束,热度一过,照片一拍,新闻一发,这地方的核心KPI就算完成了。
至于明年这里的茶花开得怎么样,后年这块石头上会不会长青苔,谁在乎呢?重要的是,今年的工作总结PPT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写了。
这就引出了这场游戏里,最核心的利益驱动——人。
具体来说,是主导这件事的决策者们。
对于他们而言,这种看得见、摸得着、好宣传、易出彩的项目,简直是完美的业绩增长点。
你去搞产业升级,周期长,见效慢,说不定还吃力不讨好。
你去改善营商环境,工作繁琐,全是细节,很难用几张照片就说清楚。
但建一个花园,多么简单直接。
挖掘机一响,黄金万两。哦不对,是政绩闪光。
照片拍出来,漂漂亮亮;新闻稿写出来,意义深远;游客来了,交口称赞。
从启动到剪彩,一套流程下来,皆大欢喜。
游客们很开心。领导们很满意。信阳也拿到了曝光。
这难道不是一个多赢的结局吗?
赢个锤子,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最后为这份“精致”和“体面”买单的,还是当地的财政预算。
我不是说这种项目完全没意义。
它确实美化了环境,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宣传作用。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类操作的本质,是一种资源的高度集中和选择性的表达。
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肌肉秀”,目的是为了在特定的场合,向特定的人群,展示自己最想被看到的那一面。
而那些更重要、但更难啃的硬骨头,比如民生细节、产业困境、社会治理的难题,是很难被浓缩进一个140平米的花园里的。
所以,下次当你在某个地方看到一个让你觉得“哇,好美”的景观时,不妨多问自己一个问题:
它想让我看到什么?
它不想让我看到什么?
谁为这份美丽买了单?
而真正的受益者,又是谁?
想明白这些,你就会发现,世界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也粗糙得多。
就像这个信阳园,游客看到的是花团锦簇,而我看到的,是预算审批单、是项目KPI、是城市间的博弈,和一群为了让PPT更好看而绞尽脑汁的人。
花是美的,但驱动花开的逻辑,往往很现实,甚至有点残酷。
这,才是成年人眼中最真实的风景。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