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三国那段历史,很多人都会觉得惋惜,特别是荆州的丢失,简直是蜀汉集团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有时候我在想,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人事调动,是不是真的能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向?就比如,如果刘备当初把一个人调到荆州,别说一个吕蒙,可能来十个都未必能那么轻松地拿下南郡。事后,刘备自己恐怕也是捶胸顿足,后悔得不行。
咱们先来看看关羽在荆州那几年的班底到底怎么样。很多人印象里,关羽身边好像有不少能人。但仔细翻翻史料就会发现,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比如潘濬,他确实是荆州的治中,管着地方行政,按理说是关羽的副手。可问题是,史书上明明白白写着,这俩人关系不怎么样,说白了就是互相看不顺眼。一个军事主官和一个行政主官面和心不和,这后方能稳固吗?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个大隐患。
还有像马良,演义里把他写得跟关羽形影不离,但实际上他早就被刘备调到自己身边当左将军掾了,后来还作为使者去过东吴,他的工作重心已经不在荆州了。至于向朗、伊籍这些人,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在巴西、牂灁等地做太守,一个在成都当从事中郎,离荆州十万八千里远。就连关羽自己提拔的杨仪,也被刘备看中后带去了益州。这么一盘算,关羽身边真正能商量事的文官,实在是少得可怜。
刘备唯一算是给他派去一个帮手的,是王甫。王甫的职位是议曹从事,差不多就是个参谋的角色。可关羽那性格,大家也知道,非常自负,他能听进去多少劝告,这得打个大大的问号。所以说,关羽在荆州,名义上是总负责人,实际上在文官辅助和内部管理这块,他几乎是个“孤家寡人”。这种状态下,让他独自应对东吴处心积虑的图谋,实在是太难为他了。你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
那么,有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能去弥补这个空缺呢?诸葛亮当然是第一人选,他既有威望能镇住关羽,又有能力把荆州打理得井井有条。但问题是,益州刚刚拿下,百废待兴,刘备的这个大后方更离不开诸葛亮。所以让诸葛亮回去,基本是不可能的。这时候,有一个人选就显得特别突出了,这个人就是糜竺。
糜竺当时在成都,官拜安汉将军,地位非常高,排位甚至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上。但这只是个虚衔,他手里并没有实权。刘备这么安排,主要是为了表彰他早年倾家荡产资助自己的功劳,算是一种政治上的优待。可在我看来,把这样一个德高望重、性格稳健,而且和刘备有姻亲关系(他是糜夫人的哥哥)的元老放在成都“养老”,实在是一种人才浪费。
为什么说糜竺是最佳人选呢?咱们来看看后来守南郡的是谁,是他的亲弟弟糜芳。糜芳最后为什么会不战而降?除了吕蒙攻心之计厉害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心理压力太大了。关羽北伐前,因为军需问题狠狠地训斥过他,说“还当治之”,等我回来再收拾你。你想想,顶头上司带着主力部队走了,留下一句狠话,家里又被敌人重重包围,糜芳当时的心情该是多么恐惧和孤立无援。
这时候,如果他的亲哥哥糜竺在南郡坐镇,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糜竺不仅是他的兄长,更是刘备集团的元老重臣,有他在,糜芳就有了主心骨。遇到事情,兄弟俩可以关起门来商量,互相打气。糜竺完全可以凭自己的资历和身份,在关羽和糜芳之间起到一个缓冲和调和的作用。有哥哥在旁边盯着,糜芳就算有别的想法,也不敢轻易迈出投降那一步。他至少会选择拼死抵抗,等待关羽回援。
只要南郡能够坚守一段时间,整个战局就可能被盘活。吕蒙的“白衣渡江”玩的就是一个“快”字,打的就是一个奇袭和内部瓦解。一旦南郡守军死战不降,吕蒙的军队就会被拖在坚城之下,时间一长,关羽的大军回援,内外夹击,到时候谁胜谁负就不好说了。所以说,糜竺在不在荆州,看似只是一个人的调动,实际上却关系到南郡守军的士气和决心,这是一个心理层面的关键因素。
可惜的是,刘备并没有做出这样的安排。他可能觉得,把糜竺放在成都,给予崇高的地位,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他也可能过于相信关羽的能力,认为凭关羽的威名足以震慑一切。但他忽略了,一个再强大的将领,也需要一个稳固的后方和一套和谐的管理班子。他没有看透关羽和手下将领之间的矛盾,更没有预料到糜芳在巨大压力下的心理崩溃。
所以,当荆州丢失、关羽败亡的消息传到成都时,刘备的懊悔是可以想象的。他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兄弟、一块地盘,更是“隆中对”里北伐中原的最重要战略基地。这个打击,直接导致了后来蜀汉国力的急剧衰退。我想,在之后的无数个夜里,刘备肯定会反复复盘当初的每一个决定,当他想到那个在成都无所事事的安汉将军糜竺时,会不会觉得,如果当初把他派回荆州,一切的结局,或许都会被改写呢?大家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参考文献: 1.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 吕思勉.三国史话[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5.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