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铁帽子与百年传承:从被废黜到归宗的宗室大起底
清朝刚开国那会儿,权力斗争最激烈,多尔衮这名字跟皇父摄政王是分不开的。
他靠强硬手段统一了中原,给清朝打下了江山,可死后却遭了大难——爵位被顺治帝给废了,连宗籍都没了,这一沉就是百年。
直到乾隆爷上台,才给他平反,把王爵还给了多尔博那一脉,算是完成了一场跨世纪的认祖归宗。
这里面啊,不光是权力斗争的旧账,更是皇室血缘和老规矩(宗法制度)搅在一起的复杂事儿。
一、意外的继承人:多尔博的坐过山车人生
多尔衮这辈子,传奇和遗憾都占了。
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十几岁就跟着老爹、哥哥们上战场,凭着打出来的军功,在天命、天聪年间就成了响当当的人物。
但他有个致命的短板——没儿子。
他娶了七个老婆,可惜一个儿子都没生出来,就一个女儿叫东莪。
在讲究传宗接代的皇室里,没儿子等于断了根。
多尔衮就把主意打到了他同母弟弟多铎的儿子身上。
多铎是老十四的弟弟(十五子),俩人从小感情就好,而且多铎的正妻和多尔衮的正妻还是表姐妹(都是皇太极老婆哲哲的堂妹),血缘关系特别近。
顺治六年(1649年),多铎病死了,多尔衮就把多铎五岁的二儿子多尔博过继到自己名下当儿子,想让睿亲王一脉延续下去。
这事儿不光是想弥补自己没儿子的遗憾,更深层的是为了巩固自己手里的两白旗势力——多铎本来是镶白旗旗主,让多尔博继承睿亲王,等于两白旗始终攥在自己人手里。
可惜命运没给他机会。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在喀喇城骑马摔死了,才39岁。
这位权倾朝野的皇父摄政王,还没来得及留下自己的亲儿子,就这么突然没了。
顺治帝忍了俩月,等多尔衮的势力弱了,就以谋逆的罪名把他清算干净了——封号全剥了,连坟都给刨了,尸体也挖出来戳脊梁骨。
他最看重的两白旗也被拆了,归顺治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管。
这时候,才8岁的多尔博,作为多尔衮的养子,稀里糊涂地继承了睿亲王爵位。
顺治可能念他年纪小不懂事,也可能想安抚两白旗的老部下,没动他的亲王待遇,还让他继续当两白旗旗主,每年拿3万两白银俸禄——在当时,这可是整个清朝待遇最高的亲王了。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多尔衮彻底被否定了,多尔博的身份就尴尬了。
顺治说:多尔博本来就是多铎的儿子,不是多尔衮的亲儿子,凭啥当睿亲王?于是剥夺了他的爵位,让他回自己家(归宗多铎一脉),只保留多铎儿子的身份。
多尔博回了多铎家,多铎一脉的地位就有点微妙了。
多铎生前是多尔衮最铁的支持者,他的大儿子多尼本来继承了豫亲王爵位,顺治虽然没杀多铎的后人,却把豫亲王降成了郡王(叫信郡王),让多尼接着当。
多尔博回了家,虽然没了睿亲王的爵位,但好歹保住了多铎儿子的身份,在多铎府里过着平静日子。
后来他被封为贝勒,娶了索尼的女儿,康熙朝还当过宗人府左宗人,不过一直没再碰权力,直到康熙十一年(1672年)去世,才31岁。
二、塞勒的押宝与多铎一脉的转机
多尔博的儿子是苏尔发,苏尔发的儿子是塞勒。
这一脉在多铎家族里不算核心支系,爵位从贝勒降到镇国公,早就快被人忘了。
但塞勒干了件赌命的事,直接把多铎一脉和睿亲王的命运给改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废了太子胤礽,九子夺嫡的大戏就开场了。
当时八阿哥胤禩势力最大,满朝文武基本都暗中站他那边。
就在大家都不敢吭声的时候,塞勒站出来了,当着康熙的面就喊:只有立雍亲王(四阿哥胤禛),天下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这一下可把所有人都惊着了——塞勒跟胤禛又没交情,居然敢在这种时候公开支持冷面王胤禛。
他可能是看不惯胤禩贤名背后结党营私,也可能是觉得胤禛孤臣作风靠谱。
但这一喊,胤禛心里就把他记牢了。
11年后,胤禛当了雍正皇帝,特意召见塞勒,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当年那句话,差点把我坑死啊!不过你这股子直爽劲儿,我记着呢,以后别这么冲动了。这话听着是后怕,其实是夸他忠直。
雍正的这句嘉许,让塞勒一脉直接起飞了。
塞勒的儿子福彭被封为平郡王,还能参与朝政;到了乾隆朝,塞勒的孙子如松更厉害,直接被破格封为信郡王——要知道,这时候多铎的大宗(多尼一脉)已经传到德昭手里,德昭有19个儿子,如松只是多尔博一脉的辅国公,却因为祖上忠直被乾隆选中,继承了信郡王爵位。
可命运又跟他们开了个玩笑。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德昭去世,信郡王爵位空了出来。
乾隆却突然让如松的儿子淳颖接着当辅国公,把信郡王爵位还给了德昭的儿子修龄。
这操作让大家猜不透,有人说乾隆是不是对如松办事不力不满。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下了道圣旨,大家才明白——他要给多尔衮翻案了!
三、乾隆的平反与铁帽子王的重新洗牌
乾隆四十三年,是清朝皇室史上的大日子。
之前多尔衮虽然被追封过忠亲王,但一直没实际爵位传下去;多铎的信郡王虽然还在,但已经不是铁帽子王(能世袭罔替的那种)。
乾隆这道圣旨,就是要给多尔衮和多铎正名:开国的这些王爷,都是大功臣,他们的爵位得永远传下去!于是追复了多尔衮的睿亲王、多铎的豫亲王爵位,让他们的后代继续当铁帽子王。
但问题来了:多尔衮没儿子,怎么让他的爵位传下去?乾隆这步棋走得绝——他说:多尔博本来就是多尔衮的嗣子(养子),所以让多尔博一脉(也就是塞勒的后代)重新认多尔衮当祖宗,让淳颖继承睿亲王爵位。
这意思就是,从宗法上,多尔博的子孙(也就是淳颖这一脉)成了多尔衮的合法继承人,睿亲王爵位就这么在多尔博一脉里传下去了。
这既解决了多尔衮没儿子的难题,也算是给塞勒一脉的回报——淳颖本来只是辅国公,突然就成了睿亲王,成了当朝顶级宗室。
多铎的大宗(修龄一脉)继续当信郡王(后来又恢复了豫亲王),两脉并行,各得其所——多铎的正支当豫亲王,多尔博的支系当睿亲王,都是铁帽子王。
之后睿亲王爵位在多尔博一脉传了七代:淳颖→宝恩→端恩→仁寿→德长→魁斌→中铨。
其中端恩在道光朝当到领侍卫内大臣,仁寿在咸丰朝帮着慈禧搞辛酉政变夺权,都是一时的大人物。
到了清末,最后一代睿亲王中铨,在辛亥革命时积极支持清室退位,家族也成了少数没被民国政府清算的宗室之一。
结语:血缘、权力与历史的绕圈子
多尔衮这铁帽子王的传承,简直是一部清朝宗室史的浓缩版。
从多尔博稀里糊涂当王爷,到被打回原形;从塞勒押宝雍正改变命运;再到乾隆平反让爵位回归——这里面不光是血缘的亲疏,更是权力的博弈,还有老规矩(宗法制度)对历史的修正。
多尔衮自己可能想不到,百年后他的爵位会由多铎的后代继承;多铎一脉也没想到,当初多尔博归宗多铎,反而让自己的旁支成了睿亲王。
历史有时候就这么有意思,曾经被踩在脚下的荣誉,最后会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来;曾经不起眼的小角色,可能因为一次冒险就改变了家族命运。
这或许就是清朝宗室制度的精髓——不看血缘纯不纯,看的是对皇权的忠心和对祖宗功业的延续。
多尔衮要是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爵位由弟弟多铎的后代继承,不知道会是什么心情?但不管怎么说,这场跨越百年的归宗,给这段权力倾轧的历史,添了点温情的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