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股东疯狂的减持下,这两年股民突然醒悟:原来有些公司上市不是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而是为了能够在股票市场上把公司卖掉。
这种情况下,任何投资策略都会失效。就连掌管着12.5万亿美元的贝莱德基金都直呼“买不完,根本买不完”,并骂骂咧咧的宣布退出A股市场。
不过,自2024年5月减持新规发布后,大股东在二级市场上“卖公司”的行为受到严格限制。
比如,减持新规规定,最近二十个交易日中破发、破净的股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或者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股份;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未实施现金分红或者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同期年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百分之三十的,控股股东同样不能减持。
即便满足减持相关规定,大股东每次减持也受到严格的限制,三个月内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等等。
在史上最严减持新规之下,大股东们“卖公司”的行为有所收敛。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国商人最擅长做的就是“钻空子”,明着不行那就暗着来。
既然不能在二级市场上抛售,那就把股权质押给银行或券商套取资金,同样能够达到减持的目的。只要不还钱,到违约时等银行券商起诉,把股权给银行便是了。
虽然质押的股权同样需要遵守减持新规,但是质押规模却是没有限制的。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截至9月25日,A股共有1401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质押比例大于50%;质押比例超过70%的有1049家;质押比例超过90%的有764家;质押比例为100%有34家。
质押比例超过70%的大股东实际上可以视为完全套现成功了。虽然还占着大股东的位置,但他们已经将股权转化为现金资产,只需等待银行或者券商起诉,然后以偿还债务之名被动减持。
今年以来,已出现了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实控人因为股票质押违约被动减持的情形。
比如,汤姆猫前董事长王健在今年5月26日至2025年9月19日因为股票质押违约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减持共计3158万股,目前其名下累计质押股数约为1.75亿股,合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99.82%。而在此之前,王健在2019年至2020年一年间,减持71次,累计套现超过7亿元,还因为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但是这并不妨碍他通过质押套现。
跨境通的大股东杨建新及其一致行动人近期因为证券回购合同纠纷,被动减持1547.74万股;目前杨建新仍持有跨境通1.43亿股,占总股本的9.17%,已全部质押。
贝瑞基因的控股股东高扬在今年5月份因股票质押违约被动减持133.15万股。目前其直接持有的2845.35万股已全部质押。
东易日盛控股股东天津东易天正投资有限公司因股票质押融资违约,在今年6月份被动减持3000万股,7月份再被减持320万股。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当然这些公司大多面临生产经营上的困难,只是作为公司的员工或者股民,本来还想着与老板同甘共苦,却不曾想老板已经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