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站在这个巨大的电商大会现场时,突然感到一阵“风暴”。
不,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沉默。
董宇辉,那个用30分钟让全场寂静的男人,毫无预兆地开始了他的“非烧钱之道”演讲。
大家都知道,这个行业,大家都在拼命烧钱,像孩子玩火车一样烧得兴高采烈。
但董宇辉呢?
他反其道而行,提出了一种不同的声音:“不烧钱,也能把货卖爆。”
这个话题突然炸开了,虽然没有“好像什么都变得可能”的宣传,但这句话似乎瞬间戳破了行业内的一层玻璃窗——营销不一定非要砸钱。
听到这儿,我一边回想自己做电商的那些“年头”,一边又开始怀疑:真的可以不砸钱,把货卖得飞起来吗?
他接下来的话像是一剂清醒剂,打破了我对电商广告一贯的固有认知——“先卖人,再卖货”。
这不是什么商学院的课本里用来鼓励年轻创业者的“鸡汤”,而是从现实中剖析出来的生存法则:做生意,做得久了,你会发现客户信任比广告点击量更能带动真正的销量。
他没有高谈阔论,也没有用“煽情的故事”来拉动情感。
他讲的例子直戳痛点。
比如奉节脐橙——去年大家都忙着打9块9的促销,拼命推低价吸引流量,而他却坚持价格不降,把分拣、冷链、售后等一系列基础服务做好,结果那年几乎每一个购买过的顾客都成为了回头客。
等到第二年,用户自发地问“什么时候上新?”
这个故事看似不起眼,但其实是打破了传统商业法则的经典战术之一。
那么,真的是只靠不烧钱就能做大生意吗?
不能单纯看他讲的案例,市场上无数“低价打天下”的失败故事才是最值得我们警惕的。
抛开价格战,董宇辉讲的更多的是关于如何通过“持续”的口碑积累来实现增长。
他提到的“慢一点,才到得了”,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在电商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里,有些事情,真的是急不得的。
你可能会问,“慢”真的就能走得更远吗?
在这个越来越重视流量的时代,“烧钱”好像成了商家们的常态。
每个角落都在飙广告,秒杀、补贴、满减都成了日常操作,商家们在为如何增加“流量”而焦虑。
但董宇辉的看法显然不太一样。
他站出来告诉大家,“流量不是万能的。”
大家都把眼睛盯着短期效应,短短几个点击几万块就能让你成为网红,但真正的生意是那些看得见的“长期回报”。
所以我开始思考,真正的“火爆”是不是应该来自“产品本身”,而不仅仅是流量的推动?
董宇辉给出的答案是:产品是基础,而口碑和信任才是推力。
他把“慢”作为一种战略,而“战略”恰恰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因为在数字化时代,大家都急于做出快速决策,快速赚钱,快速见效。
可是,当每一个环节都缺少足够的深耕细作时,快速也许只是看似的“快”,并不代表真的能快到达目的地。
这时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多年前做电商时的一次惨痛教训。
那时,我也疯狂地投入资金,精力放在了流量获取上,而忽略了产品的内在质量和服务的完善。
虽然赚了一些短期利润,但很快就陷入了恶性循环:流量获取费越来越高,转化却逐渐降低。
而更让人抓狂的是,客户的回头率越来越低,许多好评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堆质疑和投诉。
这是典型的“买量迷局”,一个做了广告和促销的商家,最终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继续烧钱,继续回报极低。
我不禁觉得,董宇辉讲的“人信你才掏钱”背后,除了商品本身的质量外,其实还涉及到消费者的心理:他们愿意把钱掏给信得过的人,而不是单纯的“低价吸引”。
这背后,可能是无数次的沟通、信任积累和细节打磨。
也许,这才是做生意最稳妥的方式。
在这场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走慢一点、打基础、做事儿稳扎稳打,可能反而能让你在未来几年里看得见一条更加稳固的增收之路。
记住,“慢”并不是没有追求,而是先在最根本的基础上扎根,把品牌的信誉和产品质量牢牢抓住,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董宇辉提出的“慢一点,才到得了”这一战略不禁让我产生了思考。
是不是现在所有电商都可以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逻辑和市场策略,打破所谓“烧钱能赚钱”的桎梏?
我也许有些过于理想化,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也许,真正能让我们“卖爆”的,不是广告费砸下去的一大堆“流量”,而是我们在每一项基础服务上的坚守。
我想,真正的挑战或许就在于此:如何在不“烧钱”的情况下,在商战的激流中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