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炮火还没凉透的时候,印度那边突然一拍大腿,对着世界喊了一嗓子:“我和阿富汗是邻居!”这话一出,全世界的地理老师估计都得回炉重造。明明隔着个巴控克什米尔,怎么就“毗邻”了?这哪是地理没学好,这分明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拿地图当画布,想画什么画什么。
这声石破天惊的“邻居”,直接让巴基斯坦的神经“噌”地一下就绷紧了。要知道,这片叫瓦罕走廊的犄角旮旯,平时连鸟都懒得拉屎,但它在地缘政治这盘大棋上,却是个能一子定乾坤的“天元”。它就像一个狭长的瓶口,一头连着我们的新疆,另一头探进阿富汗。印度要是真把手伸进这个瓶口里,那可就不是在邻居家门口安个摄像头那么简单了,这等于直接把一个扳手塞进了中巴经济走廊的齿轮里。
我们把时间倒回一点点。阿富汗塔利班和巴基斯坦在“杜兰德线”这条老伤疤上又擦枪走火了,几个主要口岸一关,阿富汗那边80%的对外贸易瞬间歇菜,经济直接被釜底抽薪。就在这节骨眼上,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和塔利班外长穆塔基见了个面,相谈甚欢。印度不仅要把喀布尔的办事处升格成大使馆,这几乎等同于外交承认,还承诺给塔利班提供防空系统和战机这种“硬家伙”。你说这塔利班能不心动吗?刚从山沟里打出来,正愁着怎么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呢。
印度这波操作,图什么?经济上,算盘打得噼啪响。绕开巴基斯坦,通过瓦罕走廊直通中亚,货运路程能缩短1000公里,成本直降40%。但问题是,瓦罕走廊那地方,冬天大雪封山,夏天泥石流说来就来,基建基本等于零。印度想在这儿修路,就跟在豆腐上雕花差不多,工程难度和成本先不说,等于把自己的贸易生命线交到了一个八字还没一撇的阿富汗手里,这赌注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所以说,经济账只是个幌子,底下藏着的才是真正的心思。一旦印度在瓦罕走廊站稳脚跟,哪怕只是建个雷达站,中巴投资620亿美元的经济走廊西段,就等于裸奔在印度的眼皮子底下。这可比在克什米尔对峙来得更阴险,杀伤力也更大。它不动你一兵一卒,却能让你如芒在背,寝食难安。
巴基斯坦那边显然不是吃素的。一看印度和塔利班眉来眼去,马上就不干了。空军战机呼啸而起,对着阿富汗境内的几个据点就是一顿“精确打击”。嘴上说是反恐,打击“巴塔”势力,但谁都看得出来,这是打给谁看的。这就是在告诉印度和塔利班:别在我家后院玩火,小心把眉毛燎了。这一打,两国边境贸易瘫痪,几十人伤亡,但巴基斯坦的态度很明确:战略后院,寸土不让。
我国这边呢,一直都是稳坐钓鱼台,但心里跟明镜儿似的。瓦罕走廊作为唯一能和阿富汗陆路相连的通道,我们不是不重视,塔什库尔干口岸一直都开着,阿富汗的干果、塔吉克斯坦的樱桃源源不断地运进来。但要说全面打通这条走廊,我们提了三个条件:阿富汗内部稳定、恐怖势力被有效控制、基础设施跟得上。说白了,就是安全第一。现在这三个条件一个都不具备,所以我们不着急,采取的是“你打你的,我发展我的”策略。边境上,智能哨所、无人机巡逻,科技手段管得明明白白,而不是靠堆人头。
整件事看下来,印度的这步棋,走得既“聪明”又“愚蠢”。聪明在于,它抓住了巴阿矛盾的窗口期,用最小的成本,一句“共享边界”,就搅动了整个南亚和中亚的棋局,给中巴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愚蠢之处在于,它似乎忘了,地缘政治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在地图上画条线就完事了。塔利班自己连杜兰德线都不认,今天能为了你的援助跟你称兄道弟,明天就能因为别的原因翻脸不认人。把宝押在这么一个不确定的势力身上,风险系数直接拉满。
所以,巴基斯坦这次的军事反击,不仅仅是打给塔利班和印度看的,更像是敲给我们听的一记警钟。它用最直接的方式提醒我们:别小看了印度对瓦罕走廊的野心,也别低估了南亚局势的复杂性。对手已经开始在棋盘外动心思了,我们光守着自己的棋盘可不行。稳住瓦罕,守住西大门,不是因为我们现在需要它,而是为了未来我们不能失去它。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山谷,背后牵动的,是整个西部战略的安全感。棋局还早着呢,我们得有耐心,更得有戒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