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最近又启动了一次弹道导弹试射,时间是2025年10月22日,消息很快被韩国媒体放大。韩国总统李在明的反应,和以往的总统完全不一样,舆论场子全乱套了!人们到底奇怪什么?
李在明接受美国CNN采访,公开说:“金正恩委员长其实忍耐了很长时间。”这话一出来,韩国网络、政论节目几乎瞬间炸锅。有人说他在给朝鲜找理由,也有人说他在拆韩国人的台,这种情况谁猜得到?!
问题是在韩国,对朝鲜试射导弹这事,过往都是坚决反对,官方一律谴责语气。李在明的态度一转,老百姓其实有点懵——总统为什么突然不硬气了?难道韩国局势真的变了吗?
围绕这个问题,李在明接着又聊到美朝两国的首脑见面。他说,特朗普和金正恩见面的可能性不大,但真要有意外发生,韩国一定全力支持。态度模糊中又透着盼头,是不是有点摇摆?你看得出来他的思路很跳跃?
事实上,李在明上任后对朝政策早就起了一点变化苗头。联合国大会的一次发言,他宣布要切断同朝鲜之间的军事紧张和敌对行为的恶性循环。不少人感受到背后的倾向:不再纯粹硬碰硬,还要尊重朝方体制,甚至在表述里用了“尊重”两个字。实际,他也没完全软。他当时提到,朝鲜在研发能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进度到了最后阶段。这种表态有点左右拉扯,软硬掺和在一起,不像以往那种一锤定音。
韩国民意怎么看他这些转变?一部分人直白地觉得总统太软了。“直接开脱朝鲜的行为,这还叫维护国家利益吗?”网上留言能刷屏。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有远见,毕竟半岛紧张这么多年,稍微松口气或许能争取和平发展。这种分化其实很直接,没人能说清最后哪一派能占上风。
社会大众心态起起落落,各种反应都不统一。有人说韩国如果完全支持美朝对话,是不是让自己在半岛事务中边缘化了?担忧每隔几个月就有一波。可转念想想,如果事事强硬死磕,对实际生活真的有利吗?韩国经济最近一两年局部失速,很多人开始自己琢磨,和平是不是一条可选的道路。
对朝鲜,那边导弹肯定是重头戏。2024年的数据显示,朝鲜军事预算增速明显,数值在朝中社和韩国军方同时公开过,数据没啥出入。美韩军情有时候信息拉锯,但局势紧张感都传到了韩国民众生活里。比如,2024年夏季某次导弹试射后首尔民众应急演练增加,参与人数两倍增长,韩国民间安全感不断下滑。
李在明的团队也不是铁板一块。幕僚会内部有激烈争论,一派觉得应该继续对朝威慑,另一派则猛推所谓“务实外交”。这个分歧其实不太新鲜,只不过过去都是在小圈子讨论,现在变成了台面上的公开消息。
朝鲜那边也没闲着。公开资料里能看到,金正恩在官方讲话里不断强调“自主防卫”,对于外部声音基本不做回应。2025年10月试射当天,朝鲜国防部声明和往常一样,内容极短。似乎他们只在意技术升级,不在意外界声势。你说这样的沟通风格,韩方怎么把握主动权?
民间舆论也被这种高频事件滚动带节奏,不少韩国大龄民众对北方越来越厌烦,年轻群体却有时不太在意导弹消息,更多关心外交和旅游出行,一种代际分裂悄悄浮现。首尔和釜山这些大城市,每次事件之后网络讨论区都很热,但乡村地区舆论又冷清一片,有点奇怪吧?
一边是官方对外表态在摇,一边是民众分裂。媒体调查显示,2025年韩国青年的总体安全感指数和2022年相比下降了约17%。李在明政府的危机应对机制,虽然几次举行了高规格安全会议,可对实际民众情绪并没太大改善。是不是政策和民心的落差更大了?
再看美方态度。美国国务院在这次导弹测试后发布公开声明,依然是“强烈谴责”。2025年《华盛顿邮报》报道分析,美方其实不怎么认同李在明的务实做法,一直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再次施压朝鲜。美韩沟通也出现了矛盾,合力和分歧并存。
国际资本市场也在看。每次半岛紧张升级,韩国股市波动都有迹可循。韩国交易所数据显示,2025年10月22日至23日KOSPI指数下跌2.1%,市场避险行为陡增。韩国大型制造企业订单短暂滑坡,有些中企甚至一周内改签海外合同,这回影响不小。
但同样,部分学者却认为,李在明式的“务实外交”其实有助于扩展谈判空间,特别是在朝核危机僵局下,偶尔的软谈判能让对方喘口气。韩国高丽大学近期一份学术研究就分析,强硬政策在过去10年里实际缓和效果有限。是不是该考虑换一种操作?也许吧!
在这些争议里,社交平台意见场景就更分裂了,韩国YouTube自媒体有的支持总统,有的完全唱反调,连老一辈分析员也开始反思往年坚硬立场合理性。不过,李在明个人形象没有太大下滑,这和2017年文在寅处理萨德事件时舆论反应完全不同。
时政评论区不止关心安全风险,也在讨论韩国核心利益的定位。有人觉得不主动强硬等于放弃。有人说“务实”其实是智慧。还有部分人发泄情绪:“又在让步”等等,表达极不统一。
有人把关注点放在美朝关系能否破冰上。有点荒唐的是,假如美朝真有意外见面,李在明被动成协调者,他能不能稳住局势?也许谁也说不准。
但这几年里,朝鲜半岛的局势,缓和和紧张像是并行不悖。朝鲜加强军备的同时,偶尔也会释放交流信号。韩国在应对方面有时务实,有时激进。这样的矛盾状况,恰恰成了半岛特色,谁也无法预料下一步的发展。
或许李在明的选择,只是数年僵持后的一次试水,也可能始终无果。有人质疑,有人支持,也有人观望。所有人都明白,这片土地并没有真正的平静。未来会怎样,说不清。大家都看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