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员工的手机突然成了“违禁品”,原因只是窗外那一堵正在被挖掘机凿开的白宫东翼墙体,一个冷冰冰的通知:东翼照片禁止任何分享,“涉及敏感安全与机密结构”。要按照美国的政治剧本,这种画风活像好莱坞的间谍片,却只是修个宴会厅。90000平方英尺,2.5亿美元,资金全靠私人钱包撑着,最大金主康卡斯特还是CNBC的母公司——这捐款关系,密到让人有点想笑。
外墙被卸下的刹那,社交平台已经炸掉了。挖掘机尖叫,灰尘四散,昔日威严的白宫被扒出一道生疼的创口。能想象工人在寒风里搬动石块,周围除了警告标语,就是一群焦虑张望的员工。气氛——不祥而滑稽。
宴会厅不是临时起意。所谓MMRFA2.0,是印度重启阵风战机本地组装的大动作。2012年那场交付闹剧还在发酵,一百多架阵风卡在质保环节上无法推进,法国和印度像两只互相推诿的刺猬圈着订单转。莫迪上台后拍板买了36架法国货,组装部分扔一边。现在好了,又要搞“自主制造”,又要“国际合作”,结果价格疯涨。
226亿美元、114架战机。阵风单价快顶得上一座大学城,F-35裸机只要印度阵风的一半。也许“贵即是好”,但2025年空战阵风表现拉胯,印度却反其道而行之——继续砸钱扩大采购。逻辑这东西,总是敗给现实政治。有时怀疑决策者究竟是不是还在乎性能,还是只为一份外部认同感“刷存在”。
真让人绝望的是:宴会厅项目的钱竟然来自特朗普及一批私人捐助者。康卡斯特还没和CNBC分家,就赶在最后时刻刷了一波存在感,“透明度”成了纸糊的幌子。没人知道巨款流向详细,敢问这2.5亿最后是民众的豪华洗礼池,还是资本的自嗨圣殿?
白宫声明每次都带点进攻。“愤怒是左派和假新闻的造谣”,扩建是“大胆且必要的历史工程”。随口甩了罗斯福、肯尼迪当挡箭牌,把所有质疑都扫进“非理性”的垃圾桶。这一套说辞,听得人满耳都是“管你们怎么叫,这工程必须做”。
特朗普本人在玫瑰园侃侃而谈,说“施工声如天籁”。但七月他才承诺过,“宴会厅不会干扰现有建筑”,还说自己是历史建筑粉丝。现在外墙都拆了,连最温和的建筑学家也开始皱眉。老建筑受不了现代施工闹腾,震动一来,几十年的砖瓦就裂了。保护措施?没人敢保证。
社交媒体当然不会放过这个“炫富现场”,佛州民主党众议员索托直呼:“亿万富翁舞厅”,还发了《华盛顿邮报》的现场照片,一边讽刺“重现镀金时代”,一边批白宫变成私人俱乐部。镀金时代?19世纪那帮巨头把财富和权力捏紧,是谁说历史不会重演?
宴会厅的“美观”与“历史责任”,变成了新旧冲突的缩影。旧日威严正被机械噪音淹没,白宫周边是财政部、国务院、还有老居民区。施工封锁、交通管制,警告牌像蘑菇一样冒出来。普通人连窗户都不敢开,游客只能对着灰墙拍照。噪音、失眠、日常被无休止的改造打乱,权力的痕迹,悄悄扎进生活细节。
政府连工期和扰民方案都未公布,公众只能等着看最终“效果图”。谁在乎这2.5亿花得值不值,谁又在乎宴会厅最后是精致完美,还是历史的空洞装饰,这一切都在权力、财富和虚荣心的缝隙里发酵,像另一种不可见的烟雾。
工程会不会重塑白宫和华盛顿的形象,谁能保证?或许最真实的问题还是,小人物的命运始终被遗忘在权力的角落。每一刹的拆建,每一根加固的钢筋,都在替某种“利益”盖章。建筑不说话,但它记得荒诞。
我时常怀念那种看似陈旧、却无比真实的历史白宫。现在,似乎谁都逃不开大拆大建的命运——包括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