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业主大会一开场火药味十足,解聘物业一议题竟成了全场最大赢家,而随后引发的质疑声更是让这场“业主之战”成了小区里的头条新闻。谁能想到,原本一个解决社区管理问题的大会,竟然掀起了业主之间的“较量”,还把物业拖入了旋涡中心。于是,一场解聘风波戏剧化地上演了。
对外,业主大会的讨论议题全面而高大上,包括选举业委会委员、制定管理规章等,但真正冲进“热搜”的却是解聘物业这项议题的通过结果。部分业主对此相当不满,他们感到疑惑“为什么其他议题都搁浅,唯独解聘物业通过了?”而更让他们愤愤两句的是,筹备大会的业主代表里竟有长期拖欠物业费和未实际入住的“大隐于市之徒”。不禁让人气得想问一句“不住这儿的人,咋就成了筹备组‘专家’?”
可是,面对大家不解的目光,物业提前做了“防守动作”,主动宣布要下调物业费。这句话乍一听还够诚意,但好像来得有点晚。毕竟,该调整的业主情绪不是单靠降费就能抚平的。说实话,物业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操作更像是考场上的最后几分钟填答题卡,试试你能不能“碰对”。
这一场纷争还没消停,又传来了筹备组代投的“锅”。属地社区倒是挺努力地替业主们“解决问题”,表示代投前已用电话征求意见。暂且不说意见征求得清不清楚,律师就泼了冷水法律上电话代投缺乏书面授权,不合法!这一下,小区的矛盾好像更复杂了,结果是大家都不太相信到底谁的意愿被代表了,还是有人钻了矛盾的空子?
说到小区治理的问题,不禁让人想起小时候班级选班长的场景。总有几个坐在教室最后排的同学,平时根本不怎么参与班级事务,到了关键时刻却跑出来指点江山,这事搁谁心里不膈应?小区的业委会筹备大概也有类似的“选任套路”,没按规矩出牌的成员混在其中,结果业主们对议题结果自然产生了诸多质疑。问题是,选业委会到底选的是什么?一群不交物业费、没住这儿的人难道真的能代表大家吗?
最后,记者的提醒倒是意味深长——争议再大,也得配合工作,不能因为一个议题牵扯情感,把小区管理甩成烂摊子。然而,这话听着有理,真落实下来却没那么简单。谁都知道,一个社区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团结合作,可现实中却常有“我不同意这项决议,我就不干”的态度,这不就是在把矛盾搞得无限循环吗?
归根结底,小区管理归属权不仅是一个投票的问题,还是一个责任问题。有筹备组成员不愿意公开联系方式,业主与管理沟通基本动不了“轴”,这难道不是将问题推向深渊的催化剂?矛盾随着疏离加剧,分歧越拉越大,业主们希望化解争端就成了一种“奢侈品”。显然,筹备组成员需要主动对话和公开透明,把业主的诉求摆上台面,而不是继续隔着层玻璃搞“闭门战术”。
当投票存在流程瑕疵,结果却已落槌,业主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家庭式民主”?仅凭一场大会就能保证未来社区没有隐患吗?业委会真的能成为业主们期待中的“美好生活总设计师”,还是会继续上演各说各话的“狗血大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