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王拉上行李箱拉链,把改了又改的作品集塞回背包。
咔哒一声,他在上海求职的一个月,结束了。
没有面试,没有offer,什么都没有。
只留下一句轻飘飘的感慨:“我在上海的朋友,比深圳少一些。”
一句话,就是一个年轻人在大都市里,无声的兵荒马乱。
他回了深圳,把梦想暂时押在了这里。
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16到24岁的年轻人,刨去还在上学的,失业率已经冲到了18.9%。
就是每五个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就有一个在家里待着。
现实的浪打过来,很多人被拍在了沙滩上。
而青年旅社,这个曾经贴着“诗和远方”标签的地方,成了他们最后的救生筏。
当青旅不再诗和远方
我还记得零几年住青旅的日子。
大厅里挤满了天南海北的背包客,聊着路上的故事,吹着未来的牛。
空气里都是自由的味道,穷,但是快乐。
那时的青旅,是梦想的中转站。
现在,青旅的味道变了。
上海张江,一家青旅,四人间的一个床位,一天80块。
水电网全包,拎包入住。
住在这里的年轻人,没人聊旅行。
他们只聊一件事:找工作。
有人甚至过上了“钟摆生活”。
周一到周五挤在上海的青旅,周末一张高铁票,回苏州的家。
既不想放弃大城市的机会,也死死攥着最后的退路。
简历石沉大海之后
这种专为求职而生的“改造型青旅”,越来越多了。
清晨的招聘会,人山人海。
一张张年轻的脸上,焦虑和期待混在一起。
应届生小林就是其中一员。
他穿着一套不太合身的西装,手里那沓简历被汗浸得有些软。
他在一个个摊位前挤来挤去。
投了30份,换来5个面试。
青旅的床位,招聘会的展位。
一个用来等待,一个用来失望。
这就是他们现在的生活。
残酷的五分之一
18.9%,这个数字背后,是1222万高校毕业生。
比去年又多了43万,再创历史新高。
但另一边,是不断缩水的就业市场。
今年上半年,面向毕业生的岗位,少了22%。
求职的人,却多了8%。
一来一回,就是无数年轻人的煎熬。
过去那些能吸纳大量就业的行业,房地产、互联网、教培、金融。
现在自己都勒紧了裤腰带,招聘名额一砍再砍。
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直接:
“要有经验,能立刻上手”。
可刚毕业的学生,除了满脑子理论,又能拿出什么呢?
更要命的,是一种孤独。
这一代年轻人,从家乡和校园的温室里,一头扎进陌生的社会丛林。
他们不像第一代农民工,有老乡会,有亲戚帮衬。
在偌大的城市里,他们像一颗颗飘浮的原子。
独自消化着所有的压力和不确定。
拉上青旅的床帘,是自己的小世界。
拉开床帘,就要面对整个世界的狂风暴雨。
塔罗牌烤肠和最后一个暑假
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年轻人开始自己找答案。
28岁的小王,已经为自己想好了最坏的打算。
“总投入200块,100买炉子,100进货。”
这是他能想到的,风险最低、回本最快的路。
现实给不了答案,就去玄学里找。
塔罗牌、星座运势、八字算命、雍和宫烧香。
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寄托。
一个看八字的年轻人说:
“只要它告诉我未来会好,我就有了撑下去的理由。”
这只是在巨大的无力感里,拼命想抓住一根稻草。
还有些人,干脆把目光从外界收回内心。
20岁的小李,暑假辞掉了实习。
“这是我进社会前最后一个暑假了,我难道不该歇会儿吗?”
她觉得,真正的成熟,是接受世界本来的样子,也接纳自己的情绪。
“找个完美的工作太难了,但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肯定没问题。”
结语
18.9%,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
它是一代人正在经历的青春阵痛,也是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考题。
青旅从远方的驿站,变成求职的避风港,就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注脚。
招聘会的人潮会散去,但年轻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这个数字是挑战,更是提醒。
它逼着我们去想,怎么才能为这些年轻人,搭建一个更稳固的舞台。
让他们在这座城市里,能找到一个真正落脚的地方。
而不只是一个80块一晚的临时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