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初婚人数,或已突破千万

点击次数:137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10-09 15:11:18
婚姻是刻在基因层面的本能行为,组建家庭、生育小孩一度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人类进入信息文明以来,结婚、生育这两件人生大事,开始变得随意起来,在人生中的地位,也开始下降。 婚姻这座围城,进来的越来越少,我国民政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全国结婚登

婚姻是刻在基因层面的本能行为,组建家庭、生育小孩一度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人类进入信息文明以来,结婚、生育这两件人生大事,开始变得随意起来,在人生中的地位,也开始下降。

婚姻这座围城,进来的越来越少,我国民政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合计1221.2万人。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初次走进婚姻的围城,在宏观指标中用初婚和再婚来描述结婚人的婚姻状态。如你所知,再婚包括二婚、三婚、四婚甚至五婚、六婚、七婚等。

扣除再婚人数,历年来初婚人数有多少,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是多少?了解这组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婚姻随年份的变化情况。

如果把时间拉回八十年代中期,你会看到初婚人数稳定在1800-2000万人的高位,每百人中就有1.5-1.7人步入初婚殿堂。

那是新的人口生育政策刚开始严格实施的年代,虽然出生人口规模已受影响,但庞大的适婚人口基数仍支撑着较高的初婚数量。传统婚姻观念仍占主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大多数人的必然选择。

转折发生在九十年代后期。柱状图的高度开始明显“缩水”,到2000年前后,初婚人数骤降至1200万左右,占比也滑落到1.3%附近。

这一变化背后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剧变——高等教育扩招让更多年轻人进入大学校园,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人口流动,传统的婚恋模式开始受到冲击。

人们开始推迟结婚年龄,尤其是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后,婚姻不再是唯一的人生选项。

令人意外的是,曲线在2000年后开始强势反弹。2013年前后,初婚人数突破2200万人大关,占比回升到1.7%以上,甚至超过了八十年代的水平。

这一波“结婚热潮”与80后一代进入婚龄密切相关——作为人口生育政策实施后出生的一代,他们恰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为结婚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传统的家庭观念仍在发挥影响,多数人仍然选择步入婚姻。

然而这次回升未能持续。2013年后的曲线呈现出一条几乎无中断的下滑轨迹,到2023年,初婚人数已降至历史较低水平。

结合2024年全国全年1220万结婚登记人数来看,初婚人数所占比重可能已经低于一千万(此数据在《中国统计年鉴2025》中才会披露,一般2025年11月前后发布)。

这一趋势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就业压力和生活成本上升,尤其是大中城市高昂的房价和育儿成本,让许多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社交方式,虽然结识异性的渠道变多了,但选择也变得更多元,人们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更高,宁愿等待也不愿将就。

更深层次看,这三十八年的曲线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个体价值的觉醒。婚姻从“必需品”逐渐转变为“选择题”,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生活品质和情感契合度。

女性经济独立性的增强使得婚姻不再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是生活的某种选项。社会观念也更加开放,晚婚、不婚逐渐被接纳为个人选择的自由。

这条曲线未来将走向何方?人口结构变化注定适婚人口总量将持续减少,但更重要的是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

婚姻这种人类繁衍的制度不会消失,但可能会变得更加精致和个性化——人们不是拒绝婚姻,而是更加慎重地对待这一人生重大选择。

或许,初婚人数下降的另一面,是人们对婚姻质量要求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另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