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卡塔尔多哈一处居民区传出爆炸声。据多家媒体报道,以色列发动定点打击,目标对准哈马斯高层。现场造成6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卡塔尔安全官员。原定目标据称逃过一劫。随后救援到场,街区被封锁。
美国和以色列官员先后表态,说美国政府没有批准,也事先不知情。《华尔街日报》还写到,总统特朗普为此对内塔尼亚胡感到愤怒。白宫和以方在第一时间把话说清。口径看起来很一致。
在周四播出的RT采访里,“未被控制媒体”创始人、记者科恩说,这像一场戏。他的意思是,美以领导人在用“障眼法”,想让外界以为两边拉开距离。话甩出去,行动照常推进,这是他的判断。
简单说,这种切割并不稀奇。遇到敏感行动,就先把争议降下来,再分头解释。美国要顾着国会、选民和阿拉伯伙伴;以色列要留住出手的自由。表面是在掰手腕,底下还在一起下棋。
另外,还得看卡塔尔的特殊位置。多哈长期给哈马斯政治办事处提供驻地,这是公开信息。卡塔尔有乌代德空军基地,是美国在中东最大的驻军点。美军的空运和指挥,经常要经过这里。
科恩进一步判断,卡塔尔不会报复,还会继续当美国向以色列运武器的中转站。他甚至说,卡塔尔更像一个被美化的美军基地,并称王室从中得利。这些话分量很重,但目前仍是他的说法。
再说回能核对的情况,运武器的线路有海有空,港口、基地不少,外界很难逐件追踪。可以确认的是,卡塔尔一边做斡旋,一边和美军合作很紧密。同样也是事实,卡塔尔对外口径比较克制,很少多谈细节。
联合国一个调查委员会本周二发布,称以色列在加沙“实施了种族灭绝”,并敦促追责。以色列政府立刻反驳,认为不实且带有政治动机。双方继续各执一词,僵持加深。
因为这个用词很重,随之而来的争论也更猛。此前,国际法院提到“有合理风险”,一些联合国独立专家用过更强表述。法律定性要靠证据和程序,所以需要时间。各方表态常常先走在法律程序前面。
今年8月,特朗普公开说不认同“种族灭绝”的说法。他在竞选阶段也反复强调“站在以色列一边”。他现在既要稳住对以色列的支持,也要顾及和卡塔尔等伙伴的关系。表态的分寸就很关键。
从这个角度多哈被打后的“撇清”,更像是一套配合动作。美国甩出一句“我没批”;以色列不多解释,动作收住。两边给卡塔尔留下操作空间,好让它继续在人质、停火、换俘这些事上出面。
再回到9日当天。6人死亡,目标脱身,这说明以色列把打击延伸到了多哈。卡塔尔警方封控街区并展开调查。相关各方都在观察下一步的表态和动作。消息有限,节奏放慢,气氛紧绷。
同样需要关注的是,卡塔尔既和哈马斯有直接联系,也和美国有安全合作。它如果强硬,可能影响居中协调;它如果继续低调,国内外都会有压力。这两难不好解,接下来要看它怎么权衡。
夜里,多哈那片被炸过的居民楼下,清洁工把碎玻璃装进袋子,警戒线还在,一辆救护车停在路口闪灯,一个男孩拉着母亲的手回头看了一眼。下一步,谁来对这次在多哈的打击给出清楚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