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老黄”已经不满足于用AI薅显卡、薅数据中心了,这回,这位英伟达的头牌大哥竟又盯上了核电赛道,直接在最烧钱又最烧脑的核聚变创业战场上投下了重注,瞬间科技圈的风向都感觉变了点味道,是不是哪里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玄机?
有没有一种预感,科技巨头们最近平地起波澜,明面上说是为了能源安全,其实心里藏着一盘更大的棋?
据“路边热心网友”爆料,也是官方放话,NVentures这次和一大帮朋友,手头8.63亿美元直接扔进了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的聚变能源大项目。
不光是自家英伟达在凑热闹,谷歌妈也来插一脚,Khosla Ventures这些投资老油条和一票主权基金,银行,都是争着把钱塞给CFS——就差高喊“核聚变能救地球”了。
这个气势,真像是科技圈在开一场世界末日前的能源保卫战。
可是问题来了,咱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这钱投得值不值?核聚变到底靠不靠谱?老黄他们是不是看到了什么关键信号,赌上“芯片之神”的名号也要抢跑能源赛道?
仔细扒拉下CFS,哪怕你对核能只知道“碳排放低啥的”,也能品出点门道。
这家公司成立还不算太久,却已经是全球核聚变币圈里的巨鲸玩家——融资接近30亿美元,占到整个行业三分之一,妥妥的资本宠儿。
2021年大B轮融资才刚落地,筹了18亿美元,那时候已经有一票巨头、基金扎堆傍身,比尔·盖茨、谷歌、能源巨头埃尼……哪一个不是“钱多多”?
不过咱们今天的主角黄仁勋,其实也是第一次正式把注押在核聚变——今年6月刚投了TerraPower,那可是比尔·盖茨亲儿子创的核能公司,自己甩出6.5亿美元。
这波操作,明显是要在核聚变能源的商用进程里抢得头筹,英伟达不仅出钱,更拿出了技术牌,想要借势CFS实现突破。
那么CFS究竟搞了什么新花样,能让一大票科技和金融金主迷得神魂颠倒?
谜底藏在技术里,他们跑去MIT(没错,就是撞衫无数的那个理工强校),和学霸们合作开发了一种超过级高温超导体(HTS),说白了,这个材料让他们造出来的核聚变反应堆能更小、更省钱、更有劲。
核心大杀器叫做稀土钡铜氧化物(REBCO)磁体,说得俗点,这货造出了目前全世界磁场最强的“铁圈”,让核聚变反应堆不用再笨重得像航母,可以一身小巧灵巧,装得下高温的“火球”等离子体。
你没看错——就是要在更小的壳子里让更猛的能量稳稳蹦跶,这就是他们敢吹牛“若干年能接入电网,发几百兆瓦电”的底气。
CFS现在已经开工造了一个原型反应堆Sparc,不混圈里还能以为这只是波士顿郊外的小型科学课实验,结果人家打算一年后就把机器装点火,争取在2027年弄个能量“盈亏平衡”,意思是反应堆的能量输出头一次能压过输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里程碑。
如果这一步不翻车,下一步就是在弗吉尼亚州建Arc商用级发电厂,400兆瓦的目标,听着挺牛,计划2027到2028年动工,现在“示范系统”已经完成了65%,按照官方规划,2027技术要迈过去一大坎。
CEO Bob Mumgaard还振臂高喊,这轮融资证明CFS是真正的新一代能源领跑者,核聚变商业化只剩“最后一公里”,而这会儿全世界对能源需求真的越来越急了,跟抢手机首发差不多。
说到核能,最近科技圈可是乌泱泱一大片大佬都来了,有那么点打成麻将的即视感。
AI驱动之下,核能变成了最时髦的投资标的——谁先抢到,就是未来高性能计算、芯片、云服务的电力粮仓。
谷歌正打鸡血一样地连续加码,2025年跟CFS签了采购协议,计划在Arc买200兆瓦电力,把核聚变电力用在自家的数据中心。
这一波气势,是继他们2021年领投B轮,2023年给TAE Technologies场反转配置技术再加筹码,然后2025年还投了回CFS和TAE,简直是押宝核能产业链干到飞起。
微软跟进也绝不甘示弱,买了Helion的电,三里岛核电站准备2028年重启,上来就是160亿美元砸下去,要求能供应20年。
奥特曼也不甘落后,在Helion里押了3.75亿美元个人投资,堪比“断舍离”彻底all in。
就连亚马逊也来刷存在感,出资支持Energy Northwest在西北修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领投X-energy融资5个亿,计划筹320兆瓦容量——怎么都像是大佬们在线下“情报局”开会,打通人脉顺便合炒个风口。
说起来,核聚变一出场,就和AI有了天然的CP感。
为啥?
算力价格飙升,芯片厂主们想不破圈活下去,得先解决数据中心“吃电”问题,没电啥AI都秒变摆设,PPT技术都整不起来。
现在,各路数据显示“AI训练能耗疯涨”,世界各地的电力公司都快被科技大佬们“包场”,可见核能作为清洁高效的新电力基础设施,抢滩一波势在必行。
其实投资核能,不只是科技巨头自救,也是他们牵动行业生态的必然选择。
未来AI、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机器人……无一不在跟电力玩命。
要是真的核聚变发电厂建起来,好处可能超出你我想象,400兆瓦产能,直通电网,说不定能催生一波新的“数据洪流黄金时代”。
到时候,显卡涨价再也不是问题,算力“负担”也得卷得更高,创业公司都不愁没电用。
不过,核聚变这个东西,难度也不是吹水能解决。
行业里历来有句黑话:“核聚变永远是下一个十年”,大佬们投了钱,造了反应堆,但到最后能不能商用,谁都不敢拍胸脯保证。
技术突破要撑住,材料、毕设、设备一环扣一环,还要过政策审批、安全验证、民众认知,随便一条掉链子都会导致“美梦碎一地”。
听起来“能量盈亏平衡”是里程碑,但距离彻底商业化还有几多沟壑。
万一遇到像新冠、供应链断裂、“邻国制约”等大招,整个项目停滞,超级大佬也只能端个保温杯,悠着点熬日子。
再说,资本助推虽猛,现实里也有不少“泡沫警告”。
创业合伙人分分合合,技术路线时有转弯,有些公司烧了几亿只开出“理论新思路”,数据中心依然离不开传统电网;
社会层面,关于安全性、环境影响、核废料处理,没有谁能完全打消疑虑;
而且一般投资消息光鲜亮丽,但到了落实和运营,再往后考验才真多,不信去问问电力公司里的老工程师,他们才知道“电改项目”的烦恼。
抛开这些技术门槛和政策瓶颈,再说到AI和核聚变的交互,多少会有点“梦中梦”的感觉。
大家都知道,AI要发展,得压榨更多数据,要求更大算力,这又让对能源的追求变得迫切、复杂。
核聚变能“无限”便宜电力,简直是AI的灵丹妙药,但是两边的突破都在追赶时间,对,就是网友调侃的:“再等50年,等核聚变和AI一起‘升天’”。
这一轮NVentures投资CFS,表面上看是一场资本博弈,明眼人却格外关注背后技术路线的可靠性——别忘了,英伟达能在芯片领域称王,靠的不是砸钱,而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
黄仁勋出手,或许代表着AI时代资本和技术的新一轮联动,把拥核布局变成了云产业的“电力沙盘”。
如果CFS真能迈过科学与工程的那道坎儿,就真是开创了能源革命的新时代。
到那天,我们才能瞧见核能从实验室变成点亮大街小巷的灯,不再做“明日之光”把大家的期望一次次推迟。
不过说到底,这事的谜题还藏着呢。现在投资还在加速,核能的未来是否真能“破圈”变成科技的底层动力?这就得看这群大佬能不能带着团队闯过不可预知的槛。
现实世界里,资本、人才、政策和技术,有点像在打通关游戏,每一道关都能让梦想“停电”。
你叫我们乐观吧,也不能瞎乐,毕竟前车之鉴太多;
让人灰心?未必,创新偶尔就是要试错,要是没人拿钱做局,可能早就没有突破一说。
能不能赌一个答案出来?还得慢慢看。
结尾也不藏着掖着了,大佬下注核聚变,不只是科技狂欢,是在为下一个时代的算力地基做准备。
能源革命,既让人兴奋,也让人揪心。
未来路上,是有机会,但路上坑也不少。
所有人都要问一句:是技术护城河决定了产业命运,还是大资本最终左右了所有选择?
说不定等你我都变成了“老黄”那样的科技咖,才有资格给出终极答案。
你怎么看大佬们扎堆核能这个赛道?
咱们留言区见——是不是你也有想吐槽的?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