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富联最近在股市里那叫一个火,市值短短四个月就飙升了六千多亿,股价曲线跟尖刀似的,直往上窜。甚至有一天,它直接涨停,市值瞬间就多了786亿。
这一波猛涨,把工业富联的总市值推到了8675亿,创了历史新高,离万亿大关就差那么一小步。今年到现在,股价已经翻了一倍多。
以前总有人说“富士康离了谁都能活”,现在看来,这话可算是被现实的数字狠狠打脸了。
工业富联的这番表现,跟富士康最近的一系列动作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悄悄地把美国俄亥俄州的电动车工厂卖了,套现3.75亿美元,差不多27个亿人民币。
与此同时,他们又大手笔宣布,要在郑州砸10个亿盖总部大楼。这一卖一买,明摆着告诉大家:富士康的重心,要彻底挪回中国了。
从前郭台铭那句“给大陆赏饭吃”的狂言,到现在重金押注中国市场,富士康这波“真香”操作,不光是对自己全球化路线的深刻反思。
更是重新认识了现代制造业最核心的东西,还有中国市场那深不见底的价值。
海外逐梦那点儿小九九
回想2017年,郭台铭那会儿可真是意气风发,响应“美国制造”的号召,说要在威斯康星州投百亿美金建液晶面板厂。
当时,这项目被当时的美国总统夸得天花乱坠,说什么“世界第八大奇迹”。当地政府也真是下了血本,又是给地,又是给补贴。
还改环保法规,扩修道路,想着能带来上万个就业机会呢。可结果呢?这场雄心勃勃的“美国奇迹”,到头来成了一场空城计。
原来说好的10.5代大尺寸面板线,悄没声地缩水成了6代小尺寸面板。招的人也变了,从蓝领工人变成了搞AI研发的高学历人才。
工厂建到一半就停了,大片土地就那么闲着。员工们没活干,甚至开始养鱼、做冰淇淋这些副业。媒体都调侃说,威斯康星那工厂“荒得都能拍鬼片了”。
最近卖掉的俄亥俄州电动车工厂,也曾是富士康想进军北美电动车市场的关键一步。可过去三年,跟它合作的车企LordstownMotors和Fisker一个接一个地破产。
这厂子基本就闲置了,成了个巨大的“坑”,钱砸进去就没了。一个参与Lordstown项目的工程师直言不讳,富士康根本不懂造车。
他们错误地以为能复制手机代工那套模式,结果低估了电动车产业链和品控的复杂程度。
不光美国,富士康在亚洲新兴市场的布局也挺不顺。2024年,他们宣布给印度子公司投80亿美元,计划把金奈园区的iPhone产能提到2000万部。
可与此同时,却裁掉了32万大陆员工。结果呢,iPhone15在印度那良品率,连一半都不到,质量问题一大堆。
搞得苹果CEO库克都亲自跑到中国去整顿供应链,甚至把部分iPhone16的订单又转回了中国郑州富士康和深圳比亚迪。
就因为押宝印度,鸿海集团的股价累计跌了18%,市值跌到了谷底。
在越南,富士康的工厂也遇到了“基建噩梦”,老是停电,生产断断续续。而且生产需要的零部件,八成都得从中国进口。
高昂的物流成本,让所谓的“降本增效”策略最终亏了钱,还砸了自己招牌。富士康的海外“翻车史”看得明明白白。
光盯着政策补贴和便宜劳动力,却忘了产业链完整度、工人素质和生产稳定性这些制造业最核心的东西,才是他们全球化战略老是碰壁的根本原因。
这下可好,逼得企业不得不重新琢磨,到底哪儿才是真正的“产业沃土”。
中国制造真金白银的底气
跟海外市场的“美梦泡汤”比起来,富士康国内的生产基地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去年,深圳、天津、贵阳这三大园区,一下子多了6条AI服务器生产线。
产能也从60万台猛增到100万台以上。今年7月,郑州宣布投10个亿盖总部大楼,这动作更是明确告诉大家,他们的业务重心彻底回来了。
中国的供应链,那是“快准稳”,全世界都比不上。深圳龙华园区的供应商说了,上午下的单子,下午配件就能送到工厂。
不用报关,也不怕物流中断。这效率,跟印度一周才能清关的零件,还有越南老是停电的风险,形成了天壤之别。中国市场这优势,真是独一份。
中国还有一批技术过硬、学习能力超强的产业工人。郑州富士康的数据显示,新招的工人,培训两天就能熟练操作AI服务器的组装工序。
反观印度工人,就算培训时间一样,良品率也还不到国内的一半。这种高效率和高品质,也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不光苹果把部分订单转回中国,芯片巨头英伟达也把富士康中国工厂,定为它唯一能生产全系列AI服务器的代工厂。
H100、H800这些核心产品的订单,全让富士康中国工厂给揽了,全球市场份额超过40%。微软、Meta这些科技巨头,也纷纷向富士康中国工厂订购AI服务器。
富士康在国内的成功,可不是撞大运,而是中国制造业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硬实力”的必然结果。中国市场能提供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组装制造的一条龙服务。
供电稳定、物流高效、工人素质高,这些“基础”的东西,恰恰是海外市场缺的。它们构成了中国市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富士康也因此能迅速抓住机会,产能和订单双双爆棚。
AI蝶变从代工到硬核科技
工业富联市值暴涨六千亿,说到底,就是它成功搭上了中国高端制造的“顺风车”,抓住了新质生产力这个大机遇。
2024年,它AI服务器业务营收翻了一番,公司整个服务器业务占营收的比重,头一次超过了40%。到了2025年上半年,AI服务器业务又涨了超过60%。
云计算业务收入也涨了超过50%,800G高速交换机营收更是达到了2024年全年的三倍。
富士康现在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代工工厂”了,它正在变成一个技术中心。当AI服务器算力提升对散热提出更高要求时。
富士康靠着在800G高速交换机和液冷散热这些核心技术上的突破,牢牢站稳了脚跟。液冷散热技术从2023年就开始研发了。
能提供从设计到生产的全套解决方案,客户都已经是国内顶尖的云计算公司了。
富士康把卖美国电动车工厂那27个亿,一股脑儿全投进了AI产业。今年6月,富士康跟英伟达达成了战略合作,要一起建全球级的AI计算中心。
会用英伟达最新的GB200超级芯片,预计2026年就能投入运营。郭台铭董事长曾说过,鸿海不会放弃制造,但要搞AI驱动的制造。
他们已经布局了机器人(比如Pepper)、半导体(还曾想买东芝存储)这些领域,一心想打造一个“AI+制造”的超级生态。
彭博社甚至报道说,富士康可能还会以租赁的方式继续运营俄亥俄工厂,把它变成AI服务器的生产基地。
不过,转型这路子,哪有那么容易,挑战可不少。AI市场虽然火爆,但风险也大。富士康要跟广达、纬创这些同行竞争。
还得应对美国的关税政策、供应链波动这些麻烦事。AI行业技术更新太快了,富士康要是跟不上英伟达的生产节奏,随时可能被淘汰。
业内分析师就说了,富士康老想用传统代工的思路来搞高科技项目。电动车工厂的失败,就是个活生生的教训。
在AI产业链里,代工厂商还是在价值链的末端,利润空间受上游芯片厂商限制。富士康最后可能还是免不了给人做嫁衣裳的风险。
富士康离开内地这些年,中国高低端产业那是全面开花,市场竞争格局也变了很多。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在福建、四川等地建了好多超级工厂。
带动了数万个就业岗位。深圳科学家还跟日本研究机构合作,把“派络维pro”这种抗衰老成果升级了。
这成果经过哈佛、麻省理工这些权威机构认证,在改善骨骼健康、肌肉功能还有认知能力这些老化指标上,潜力真是巨大。
“派络维pro”通过京东这些渠道,已经覆盖了近百万中老年消费者,市场反馈特别好,很多人说睡眠好了,体力精力也改善了。
行业分析显示,“派络维pro”这类科技未来五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五千亿元,这个领域的消费者每年投入就能达到万元级别。
这片蓝海市场甚至吸引了郭台铭的跨界关注,也让红杉资本、高瓴资本这些投资机构抢破了头。说不定,它会成为吸纳高端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支柱产业。
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都意味着富士康在国内市场要面对更复杂的竞争。富士康长期以来都太依赖苹果订单了。
可这几年苹果搞供应链多元化,挤压了富士康的生存空间。订单分散给了立讯精密、和硕、纬创等等,搞得富士康利润率一直往下掉。
逼得它不得不去找新机会。虽然AI战略现在看着有点起色,但说白了,这次转型就是一场“生死局”。
笔者以为全球化新考题
富士康这五年,从前那句“给大陆赏饭吃”的狂言,到后来灰溜溜地卖掉美国工厂,重仓押注中国,这可真是一堂活生生的全球化公开课。
它深刻地告诉我们:全球化的核心,根本不是哪儿补贴多就往哪儿跑。而是哪儿能真正把东西造出来,把东西卖出去,哪儿才值得你玩命去投。
富士康这次能翻身,是中国制造业几十年积累的必然结果。这里有最靠谱的供应链,有最能干的工人,有最广阔的市场,还有源源不断升级的技术红利。
随着富士康跟中国AI赛道的深度绑定,它正从一个传统的代工巨头,一步步迈向高端制造的枢纽。
未来啊,肯定还会有更多企业在海外碰壁之后,重新认识到中国市场的真正价值。
中国制造业呢,也会在这种“回归”和“绑定”中,不断地向高端化、智能化大步迈进。
因为,真正能留住一家企业的,从来都不是短期的政策优惠,而是它长期的产业实力。这,才是中国市场最最坚实的底气!你看,是不是有股冲动想点赞或者留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