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第一次踏入沙特,我以为遍地石油,最后发现打工人一样辛苦

点击次数:132 意昂体育介绍 发布日期:2025-11-21 13:20:40
第一次踏入沙特,我以为遍地石油,最后发现打工人一样辛苦 来沙特之前,我对它所有的想象都建立在几个关键词上:石油、头巾、富豪、沙漠。 新闻里天天播报着“愿景2030”,那个叫“NEOM”的未来城市宣传片,科幻的像外星基地。社交媒体上,迪拜的纸

第一次踏入沙特,我以为遍地石油,最后发现打工人一样辛苦

来沙特之前,我对它所有的想象都建立在几个关键词上:石油、头巾、富豪、沙漠。

新闻里天天播报着“愿景2030”,那个叫“NEOM”的未来城市宣传片,科幻的像外星基地。社交媒体上,迪拜的纸醉金迷似乎就是整个中东的缩影,而沙特,作为老大哥,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脑海里的画面是:头戴白巾的“王爷”们开着镀金的兰博基尼,副驾上坐着一只猎隼,后备箱里塞满了美金。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思考今天去伦敦喂鸽子还是去巴黎购物。

所以,当朋友告诉我他要去沙特工作时,我第一反应是:“去挖石油吗?是不是人手一个油田?”

他哭笑不得的回答:“我是去做IT的,利雅得的‘打工人’,和你在北京没什么两样。”

这句话彻底点燃了我的好奇心。一个传说中富的流油、国民福利好到可以“躺平”的国家,真的也需要“打工人”吗?他们打的是什么样的工?过的又是什么样的生活?

带着这些疑问,我办了旅游签证,飞向了那个被金色光环笼罩的神秘国度。几个星期的亲身体验,让我彻底看清了“富豪”这个标签背后,那些更粗粝、更真实,也更辛苦的现实。

一、金钱的味道:不是石油,是昂贵的日常

飞机降落在利雅得哈立德国王国际机场,一股热浪夹杂着空调的冷气扑面而来。走出机场,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感叹建筑的宏伟,而是被一杯咖啡的价格惊的清醒过来。

在机场里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连锁咖啡店,一杯拿铁要 25里亚尔,折合人民币接近50块。我以为是机场特供价,结果到了市区才发现,这基本就是常态。在利雅得的购物中心里,随便一家装修时髦的咖啡馆,一杯手冲或者冰滴,轻松突破30里亚尔(约60人民币)。

这和我“石油国物价低”的幻想完全是两码事。我天真的以为,一个汽油比水还便宜的国家,其他东西也应该沾光。毕竟,运输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现实狠狠的给了我一巴掌。利雅得的物价,尤其是和服务、品牌相关的消费,全面对标甚至超越了北京上海。

我住的酒店附近有一家普通餐厅,类似国内的简餐,一份烤鸡配米饭和沙拉,价格是45里亚尔(约90人民币)。想吃顿像样点的,比如中东菜或者黎巴嫩菜,人均轻松上到150里亚尔(约300人民币)。如果想吃日料或者高档西餐,那账单上的数字就更“魔幻”了。

我笑着算了笔账:低端餐饮(比如本地人吃的Bukhari饭)确实便宜,一大盘才15里亚尔,但中端消费已经和国内一线城市持平,高端消费则毫无性价比可言。

更让我意外的是,几乎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标签上,都藏着一个魔鬼——15%的增值税(VAT)。这个税率在2020年从5%一口气提到了15%,几乎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买瓶水、打个车、吃顿饭,最后支付的总额里都包含了这笔不小的开销。这对于一个长期享受免税福利的国民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一个本地朋友告诉我:“我们也在适应。以前买东西不看价签,现在要先在心里乘以1.15。”

我问他:“那你们的工资涨了吗?”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涨了一点,但远远跟不上税和物价上涨的速度。”

在利雅得,我第一次感觉到了金钱的“味道”。它不是传说中浓郁的石油味,而是一种混杂着昂贵香水、现磨咖啡和账单数字的,令人焦虑的现代都市的味道。那些社交媒体上晒出的豪华晚宴和奢侈品,背后是普通人望而却步的价格。这个国家确实有钱,但钱并没有均匀的洒在每个人的日常里。

二、遍地“王爷”?不,是来自全世界的“打工人”

来沙特之前,我以为街上跑的都是沙特人。结果到了利雅得,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我每天出门打车,十个司机里,大概有五个是巴基斯坦人,三个是印度人,一个是孟加拉人,还有一个可能是也门或埃及人。他们几乎构成了这个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

我遇到一个叫阿里的巴基斯坦司机,他来沙特已经八年了。车里挂着他家人的照片,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我问他为什么来这里。

他一边熟练的在拥堵的车流中穿梭,一边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为了家人。在巴基斯坦,我找不到能赚这么多钱的工作。”

我问他一个月能赚多少。他说,好的时候能有4000里亚尔(约8000人民币),但要扣掉租车费、油费和平台抽成,最后到手也就2500到3000里亚尔。他需要用这笔钱支付自己在利雅得每月800里亚尔的合租床位,剩下的全部寄回家。

“辛苦吗?”我问。

他透过后视镜看了我一眼,笑了,那笑容里有疲惫,也有满足:“当然辛苦。每天开车超过12个小时,没有周末。但想到孩子们能在更好的学校上学,就觉得值。”

阿里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这个国家几百万外籍劳工的缩影。沙特大约有3200万人口,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也就是超过1000万是外国人。他们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菲律宾、埃及、苏丹……几乎涵盖了整个南亚、东南亚和部分阿拉伯世界。

他们是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是购物中心里不知疲倦的保洁员,是餐厅里手脚麻利的服务员,是写字楼里一丝不苟的工程师,也是富人家庭里照顾孩子的保姆。

他们拿着从 1500到5000里亚尔(约3000到10000人民币) 不等的月薪,支撑起了这个国家光鲜亮丽的城市运转。他们住在被称为“Azab”(单身汉)宿舍的区域,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用着公共的厨房和卫生间。他们的生活单调的只有工作和宿舍两点一线。

我亲眼看到,在利雅得市中心一座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外,几个南亚面孔的工人吊在半空中擦洗玻璃,脚下是川流不息的豪车。那一刻,财富的割裂感如此具体,如此刺眼。

所谓的“遍地王爷”,其实是一个误解。你看到的绝大多数服务人员,都不是沙特人。他们是这个石油王国庞大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换取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薪水。他们才是这个国家最真实的底色之一。

三、沙特人真的不工作吗?从“躺平”到“内卷”的转型阵痛

“那沙特人呢?他们到底工不工作?”这是我最好奇的问题。

过去的答案可能是:大部分不工作,或者在政府部门“挂职”。沙特曾经是一个典型的“食利型”国家,政府靠卖石油获得巨额收入,然后通过高福利、公共部门就业等方式分配给国民。一个沙特人大学毕业,最好的出路就是进入政府、军队或者国有企业,工作清闲,待遇优厚,一辈子高枕无忧。

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我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叫法哈德的沙特年轻人。他28岁,毕业于美国一所大学的金融专业,现在利雅得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工作。我们约在一家挤满了年轻人的联合办公空间见面。

他穿着剪裁合身的西装,没戴头巾,头发梳的一丝不苟,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告诉我,他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7点下班是常态,项目忙的时候,加班到深夜也是家常便饭。

“我的父辈们无法理解我为什么要去私营企业‘受苦’。”法哈德喝了一口冰美式,笑着说,“他们觉得我应该去石油部或者外交部找个职位,每天喝喝茶,下午三点就回家。”

我问他为什么选择现在的生活。

他说:“时代变了。油价不可能永远在高位,国家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建立一个不依赖石油的经济体。这是‘愿景2030’的核心,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法哈德的话,揭示了沙特社会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沙特化”(Saudization)。政府为了解决本国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强制规定私营企业的特定岗位必须雇佣沙特人,并且设定了不同行业的“沙特化”比例。

这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

第一,大量的沙特年轻人,包括女性,开始涌入私营部门,进入以前由外国人主导的行业,比如零售、IT、金融、市场营销。利雅得的写字楼里,你能看到越来越多身穿阿巴亚(黑袍)但脚踩高跟鞋、手拿笔记本电脑的职业女性,她们专业、自信,和刻板印象里的家庭主妇判若两人。

第二,竞争变得空前激烈。对于年轻人来说,“躺平”的时代结束了。他们不仅要和同胞竞争,还要在能力上证明自己不输给经验丰富的外国人。我甚至在法哈德口中听到了一个熟悉的词——“内卷”。

“是的,我们这里也开始‘内卷’了。”他说,“好的职位大家都抢着要,你需要不断学习,考各种职业证书,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在读MBA或者准备考CFA。”

这种从“躺平”到“内卷”的转型,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阵痛。一方面,企业需要承担更高的用人成本,因为沙特员工的薪资要求通常高于外籍员工;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还没有完全适应私营企业高强度、结果导向的工作文化,导致了新的矛盾。

但无论如何,那个“沙特人不工作”的旧时代,确实正在被滚滚向前的车轮碾碎。新一代的沙特人,正被推向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学着游泳,也学着承担风险。

四、禁忌与开放的魔幻交织:黑袍下的真实生活

如果说经济上的转型是内在的,那么社会风气的变化则是肉眼可见的,而且充满了魔幻的戏剧性。

来之前,我被反复叮嘱:女性要穿黑袍,不能和陌生男性说话,公共场合男女要分开。结果,当我走在利雅得的“林荫大道”(Boulevard City)——一个巨大的露天娱乐商业区时,我感觉自己像走错了片场。

震耳欲聋的电子音乐从各个角落传来,巨大的LED屏幕播放着酷炫的广告,穿着时髦的年轻人三五成群的嬉笑打闹。很多女孩虽然还穿着黑袍(Abaya),但早已不是过去那种从头到脚包裹严实的款式。她们的黑袍是敞开的,露出里面精心搭配的牛仔裤和名牌T恤;头巾也只是象征性的搭在头上,露出染过的、精心打理的发型。

她们和男孩们混在一起,在餐厅门口排队,在咖啡馆里聊天,在游戏厅里玩耍。她们手里拿着最新的iPhone,熟练的刷着TikTok和Snapchat,和全世界的年轻人没有任何区别。

我甚至看到了情侣模样的男女公开的走在一起,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可能会被宗教警察带走。

电影院回来了,音乐会回来了,男女混杂的公共空间也回来了。 我在沙特期间,正好赶上一个国际电竞比赛,现场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我还看到了大型音乐节MDLBEAST Soundstorm的海报,这个号称中东最大的音乐节,每年吸引几十万全球乐迷前来狂欢。

这种开放的速度,快到让人觉得不真实。

然而,禁忌的影子并未完全消失。它像一种背景音,时刻提醒你这里依然是沙特。

比如,酒精依然是绝对的禁忌。你在任何公开场合都买不到酒,餐厅的酒单上只有各种无酒精鸡尾酒和果汁。我问一个本地朋友,他们想喝酒怎么办,他神秘的一笑,说:“有办法,但很贵,也很危险。”

再比如,祈祷时间。每天五次,你会听到全城响起悠扬的宣礼声。这时,所有商场、超市、餐厅的店铺都会拉下闸门,暂停营业15到30分钟。你可能正在试衣服,或者正在点餐,都必须停下来,等待祈祷结束。这种被强制按下的“暂停键”,构成了在沙特生活的一种独特节奏。

在一些老城区或者政府机构,男女分区的规则依然存在。银行有女性专用通道,一些传统餐厅有“家庭区”(Family Section)和“单身区”(Single Section)。

这种开放与保守的奇妙共存,让沙特的社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张力。黑袍之下,是渴望与世界接轨的鲜活灵魂;现代化的商场里,回荡着古老的宣礼声。新与旧、开放与禁忌,在这里魔幻的交织在一起,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去定义它。

五、从沙漠到未来之城:基建狂魔的野心与现实

沙特绝对是新一代的“基建狂魔”,而且它的野心之大,超乎想象。

在利雅得,你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和“新”。道路宽的像机场跑道,动辄双向十几个车道。城市的天际线上,永远有几台巨大的塔吊在不知疲倦的转动。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工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 利雅得地铁。这个耗资超过225亿美元的项目,拥有6条线路,总长176公里,几乎覆盖了整个城市。地铁站的设计极具未来感,由扎哈·哈迪德等世界顶级建筑师操刀,看起来像降落在沙漠里的外星飞船。虽然在我去的时候尚未完全开通,但已经可以想见它将如何改变这个“车轮上的国家”。

而这,仅仅是“愿景2030”的冰山一角。

真正的野心,体现在那些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项目上:

NEOM新城:一个位于西北部红海沿岸的未来城市,总投资5000亿美元。它包括了长170公里、高500米的线形城市“The Line”,一个八角形的漂浮工业城市“Oxagon”,以及一个山地旅游胜地“Trojena”。宣传片里的场景,比《银翼杀手》还要炫酷。红海项目(Red Sea Project):要把一片原始的海岸和岛屿,打造成顶级的奢华旅游度假区,拥有自己的国际机场和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奇迪亚(Qiddiya):一个位于利雅得城外的娱乐、体育和文化之都,包括六旗主题公园、F1赛道和各种体育场馆。

这些项目的规模和投入,都堪称人类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它展现了一个国家试图用金钱和决心,在沙漠中凭空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强大意志。

然而,宏大的野心之下,是混乱而粗糙的现实。

由于全城大搞基建,利雅得的交通状况堪称灾难。地图上显示15分钟的路程,堵上一个小时是家常便饭。道路频繁的改道和封闭,让导航系统都时常失灵。空气中永远弥漫着一层灰蒙蒙的尘土。

我站在王国中心(Kingdom Centre)的空中走廊,俯瞰整个利雅得。一边是拔地而起的、闪闪发光的摩天楼群,另一边则是大片的、尘土飞扬的工地和低矮的旧式居民区。新旧之间的断裂感,比任何地方都强烈。

那个传说中的NEOM,目前还只是一片巨大的沙漠工地。无数的卡车和工人正在那里进行着最基础的土地平整工作。从科幻的宣传片到真实的城市,中间还有漫长而艰巨的道路要走。

这种感觉,很像一个拿到了巨额投资的创业公司,PPT做的无比精美,但产品还在实验室里,能不能量产,市场认不认可,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沙特正在用石油换来的最后窗口期,进行一场豪赌,赌一个不再依赖石油的未来。

写在最后

在沙特的最后一天,我又打到了阿里那个巴基斯坦司机的车。他问我沙特怎么样,我说:“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我想象中的沙特,是一个静态的、被财富凝固的国家。而我看到的,是一个动态的、被焦虑和希望推动着向前飞奔的国家。

这里的确有挥金如土的富豪,但更多的是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无论是开着雷克萨斯的沙特白领法哈德,还是开着丰田凯美瑞的巴基斯坦司机阿里,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和家人的未来而辛苦打拼。从这个角度看,利雅得和北京、孟买、雅加达,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愿景2030”像一个巨大的引擎,驱动着这个古老的王国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实验。它带来了机遇和开放,也带来了压力和混乱。财富正在被重新审视,阶层正在悄然流动,传统正在被不断挑战。

当飞机离开利雅得,看着下方那片从沙漠中生长出来的璀璨灯火,我突然觉得,“石油”这个词,或许正在成为理解沙特最不重要的一个标签。真正重要的,是那些在灯火下奔波的、超过两千万的“打工人”的故事。他们的汗水和梦想,才是构筑这个国家未来的真正基石。

沙特阿拉伯旅游出行Tips

签证:对中国游客非常友好。可以提前在网上申请电子旅游签证(Visit Saudi平台),过程简单,几分钟出签,一年多次,可停留90天。着装:女性游客不再强制要求穿黑袍(Abaya)或戴头巾(Hijab)。建议穿着宽松、不透明、遮盖肩膀和膝盖的“得体”服装。在利雅得等大城市,穿长裤长袖T恤完全没问题。进入清真寺等宗教场所则需遵守更严格的规定。男性避免穿背心和过短的短裤。交通:在城市里,Uber和Careem(本地版Uber)是首选,方便且价格透明。利雅得地铁已部分开通,可以体验。城际交通可选择飞机(廉航Flynas和Flyadeal价格实惠)或大巴(SAPTCO)。支付:信用卡和借记卡(Visa/Mastercard)极为普及,几乎所有地方都能刷卡。Apple Pay等非接触支付也很常用。建议随身携带少量现金(沙特里亚尔SAR),用于小费或一些小店。文化与禁忌:周末是周五和周六。周五是主麻日,上午商铺基本不开门。尊重每日五次的祈祷时间。届时商铺会关闭15-30分钟,提前规划好购物和用餐时间。严禁携带和饮用酒精,也禁止猪肉制品入境。公共场合拍照时,避免拍摄本地人,尤其是女性,除非征得对方明确同意。男女在公共场合的亲密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安全:沙特的社会治安非常好,犯罪率极低,是一个非常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可以放心的在夜晚出门。最佳旅行时间:避开夏季(5月-9月),气温会高达45-50度。最佳时间是10月至次年4月,气候温和宜人,适合户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