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的争议,危机之外还有什么?
其实每次美联储动作,大家都会紧张,原因很简单,因为利率影响着全球的钱包,不过最近这次降息,只降了25个基点,算不上大动作,但内部声音却特别分裂,尤其是米兰的态度,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所以我认为,美联储降息的分歧背后,有更深层的风险观念转换,不再只是压通胀或者保就业这么简单,而是开始真正审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政策对市场微妙生态的影响。
接着我们聊聊米兰的观点,其实他在美联储里就是那类“超级鸽派”的人物,当然他背后有特朗普的支持,却更像在帮市场说话,他这次喊话要求更大幅度的降息,比如50基点,那就真的是想快速放松环境,然而美联储其他成员,包括鲍威尔在内,却明显更谨慎,他们担心一旦降息过猛,会导致通胀卷土重来,市场也会失去方向,所以双方其实是在为着不同的风险做选择,一个怕经济熄火,一个怕物价暴涨。
为什么米兰这次特别激进?其实他有新策略,他提出信贷市场最近出现不少压力信号,比如企业贷款坏账率提升、中小银行突然收紧放贷,甚至某些高风险债券开始频繁违约,相比去年,这些迹象确实更多,他把这些现象归因于货币政策过紧,觉得美联储应该马上让环境大松一口气,否则信贷链条断裂,伤到实体经济。
其他官员怎么看?你会发现,至少有一半人没那么乐观,他们认为,虽说信贷压力在升温,但核心通胀指标还没到安心的时候,如果现在就放松,一旦经济反弹,物价会飙得太快,所以他们宁愿保持现有政策,再观察几个月数据,还是“不冒险就是最好的政策”,这也是美联储的惯性。
全球央行目前都面临类似挑战,欧洲央行最近讨论是否继续加息,瑞典甚至在放慢收紧步伐,大家其实都在试图衡量长期低利率对金融结构的伤害,像日本那样长期低息,最后导致银行利润萎缩,投资积极性下降,所以降息虽然看起来能救短期经济,可长期看反而可能抑制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这和米兰的单一诊断不太一样。
还有一组数据值得一提,摩根大通今年8月披露,美国小微企业贷款的逾期率年同比增长了24%,而且学生贷款、信用卡违约率也在持续走高,这些数据其实侧面印证了米兰提出的信贷市场压力,对照CPI等官方通胀数据,目前美国仍在高位,大家都不知道哪个指标更值得信任,这也是决策混乱的根源之一。
如果我们只盯着美联储内部分歧,其实容易忽视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当前全球金融体系整体脆弱性在加深,有学者认为,自2020年疫情以来,各大央行持续宽松政策,反复拉高资产价格,给市场带来过度乐观预期,但一旦货币政策急转收紧,风险就像堆积木一样,突然崩塌,今天的分歧不只是单纯数据冲突,更像对危机管理的再思考,既怕通胀,又怕金融稳定出问题。
2023年硅谷银行暴雷,大家顿时意识到,原来银行资产负债表很难承受快速加息,结果美联储不得不临时救场,虽然控制住,但这种模式其实极不稳定,因此,米兰提高警惕,也算是对美联储惯性的一种挑战,要求他们考虑更长远的系统性风险。
我们也可以看看中国央行的做法,过去一年里,中国并没有跟随美联储的激进收紧,而是选择逐步降息,同时加强金融监管,结果房地产市场虽然仍有困难,整体金融稳定却优于很多西方国家,这说明,降息与否,不能孤立考虑,更要结合本国市场结构,政策协调和监管能力。
说到这,问题其实变成,如何找到货币政策的平衡点?不是单纯靠数据说了算,也不是谁声音大就听谁,金融体系越来越复杂,当下的“降息分歧”背后,既有增长与通胀的拉锯,也有金融生态与监管的博弈,未来央行或许不能再靠“一刀切”政策,而是需要更多动态调整,甚至接受更高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美联储这次降息分歧,不只是技术讨论,更像一次金融风险观念的升级,每个人的立场,背后都是不同价值取舍,不过谁都没有标准答案,现在的问题变成,未来货币政策,是应该更早干预金融风险,还是要维持对通胀的高压不放?又或者,还会出现一种全新权衡方式,既能保障金融稳定,又能释放经济活力,这些,或许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