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一位老人在银行存款时遭遇的意外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西安市草滩的徐大爷,今年6月中旬原本前往平安银行高新支行办理12万元的存款业务,然而直至7月底,亲戚帮忙查看手机银行时,才发现这笔钱竟被办成了保险,且后续两年还需每年缴纳12万元保费,共计24万元。
据徐大爷讲述,他与该行客户经理贾某较为熟悉。在存款到期前,贾某致电徐大爷,称有利息较高的存款产品推荐。徐大爷基于信任,前往银行办理业务。回家后,他告知家人办理的是三年定期存款,只是未拿到纸质存单,银行方面解释称现在没有纸质存单。
发现存款变保险后,徐大爷夫妇心急如焚,多次拨打平安保险投诉电话要求退保,但至今未得到妥善解决。8月11日下午,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与他们面谈,承诺周五给予答复,却并未兑现。无奈之下,徐大爷夫妇拨打了银监会12378投诉电话。
平安银行高新支行回应称,徐大爷购买保险时,每一步都进行了录音、录像的“双录”确认,电子合同也由其本人签字确认。此外,“双录”后和签电子合同后各有20天的犹豫期,手机也会有提示,然而徐大爷均未在犹豫期内提出异议。
徐大爷则表示,自己在所谓的犹豫期里并未接到任何提示,平时也不使用手机银行,有问题都习惯通过微信或电话向客户经理咨询。当时的“双录”,他以为是办理存款所需,且在录音、录像时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同意”或“不同意”。另外,两个多月过去了,他至今未拿到纸质合同,电子合同藏在手机银行里,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查看。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认为,老人欲退保的主张具有一定合理性。一方面,徐大爷存在被误导销售的嫌疑;另一方面,老人难以全面知晓合同内容,银行未提供纸质合同,导致老人对保险产品缺乏准确了解。他建议老人可再次与银行及保险公司沟通,协商不成可向银保监会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近年来,“存钱变保险”事件时有发生。今年,邮储银行天津西青区支行、中国银行银行卡中心等,就因误导投保人、承诺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以及夸大保险责任、承诺收益等,被相关监管部门处以罚款。此类事件提醒金融机构,在销售产品时应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也提醒消费者,尤其是老年群体,在办理金融业务时要提高警惕,仔细了解业务详情,避免自身权益受损。 #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