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深夜,夜空被两道刺目尾焰撕裂——俄军“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精准砸向乌克兰亚速旅的前进基地。 但这仅仅是开始!
接下来的8小时内,俄军发动了一场教科书级的“死亡交响曲”:超过10架“天竺葵”自杀无人机如秃鹫般扑向废墟,紧接着四波火箭炮梯次覆盖,从中心爆破到外围清扫,把占地数万平方米的基地彻底炸成焦土。 现场照片显示,混凝土掩体碎成齑粉,装甲车残骸扭曲如麻花,而夜袭的致命性让亚速旅士兵几乎无人生还。
这场突袭绝非偶然
此前乌军为解围三面被困的康斯坦丁诺夫卡,组织亚速旅精锐东调反攻。 俄军敏锐嗅到战机:一边用第132旅硬扛乌军反扑,另一边闪电突袭东部城区,将炮口直指后方。
亚速旅基地的坐标,早被俄军无人机牢牢锁定。 当导弹升空的瞬间,这场“拆东墙补西墙”的豪赌,已让乌军付出了精锐尽丧的代价。
乌军的“拆东墙补西墙”
2025年8月初,前线的空气已绷紧到极限。 俄军三面包围了乌东重镇,像一把铁钳死死咬住乌军防线。 乌克兰情报局内部评估认为但按当前推进速度,秋季拿下红军村、年底攻占已是大概率事件。
为撕开包围圈,乌军指挥部打出关键一手:抽调第1亚速军麾下最精锐的部队——包括第12亚速突击旅2营、第79空突旅3营、第82空突旅3营混成战斗群,以及第93机械旅的坦克连与炮兵团——全部压向“突出部”,试图遏制俄军“三叉戟攻势”。
这支王牌混编部队的反击确实凶猛:8月4日至17日,他们撕开俄军第132旅防线,迫使俄第51集团军紧急调遣第114旅驰援。
调兵代价
然而精锐尽出之时,西线的防御骤然稀释。 俄军第41集团军抓住这一闪即逝的战机,在肃清乌军后,于8月18日闪电突入东部城区。 乌克兰军方事后承认:N-32公路以南,俄军突击队将乌军从高地据点驱逐,东郊防线彻底失守。凶险的是,俄军同时在西部发起钳形攻势,直取交通命脉。
卡东西防线同步崩塌,意味着这座战略枢纽的包围圈急速收紧。 而俄军控制的东部高地,已将射程覆盖到50公里外——那里正是乌军支援前线的重要跳板。
480分钟毁灭行动
8月18日22时17分,两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从俄军边境发射阵地升空。 这种射程500公里、可搭载核弹头的导弹,以6马赫速度刺破云层,仅7分钟后便砸向斯拉维扬斯克北部坐标。 基地内的亚速旅士兵甚至来不及拉响警报,爆炸冲击波已掀翻整片营区。
但这只是序曲。 22时35分,首批“天竺葵”自杀无人机群低空掠过。 这些改装自伊朗沙希德-136的无人机,凭借螺旋桨静音特性潜入废墟,专攻幸存人员和车辆残骸。 23时02分,第一波“龙卷风-S”火箭炮的炮弹呼啸而至,40发122mm火箭弹覆盖基地核心区,将指挥所和弹药库化为火海。
杀招在后续三波火箭炮中展开
第二波:火力封锁基地所有出口通道,切断逃生路径;
第三波:精准打击通信塔和电力设施,瘫痪救援系统;
第四波:无差别覆盖式轰炸,确保“无生命迹象”。
当黎明降临时,卫星图像显示基地90%建筑坍塌,地面密布直径超10米的弹坑。 一名当地居民描述:“像被巨人踩扁的纸盒,只剩扭曲钢筋和烧焦的军服碎片。 ”
从极右翼武装到“抗俄图腾”
被摧毁的基地隶属乌军第12亚速突击旅——这支部队的前身正是充满争议的“亚速营”。 2014年5月,极右翼分子在组建这支志愿军时,成员多是足球流氓和新纳粹主义者,标志性的“狼钩”符号与党卫军帝国师徽章高度相似。
但战场改变了他们的角色。 在钢铁厂82天围困战中,亚速营残部死战到底的经历,使其成为乌克兰民族抵抗的象征。 2023年整编为正规军后,他们配备北约提供的“标枪”导弹和星链终端,在战役中用自杀式无人机重创俄军装甲部队。
俄军始终将其列为“去纳粹化”首要目标,仅2025年就发动超20次针对亚速旅指挥所的斩首行动。
东线失衡与“绞肉机”的齿轮
基地的毁灭引发连锁震荡。 该基地原是向前线输送弹药、预备役和医疗物资的核心枢纽,其瘫痪导致前线乌军补给锐减70%。 俄军趁机扩大战果:至8月20日,东部城区完全失守,西部交通线被炮火封锁,城内乌军陷入“弹药荒”。
而失去后续支援的亚速旅突击群攻势停滞。 尽管他们一度逼退俄军第132旅,但面对增援的第114旅坚固防线,乌军伤亡已达日均120人。 顿巴斯“绞肉机”的齿轮,正被鲜血和火药加速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