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中国大地之上,一位曾率部浴血奋战的开国上将,即将告别他倾注了三十一年心血的部队。邓华,这位亲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的功勋将领,如今面临的却是脱下军装的现实,这无疑是他戎马半生中最难接受的命令。
几个月前,总政治部一位负责人到访,通知他中央已决定其转业地方,岗位可能涉及经济或省级行政部门。军旅情深的他,曾试图争取去军事院校,但得到的答复是上级旨意,难以更改。
邓华的心中五味杂陈,他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挣扎。最终,他采取了一种无声的方式来传递自己的抗议。在离开北京前往新岗位前,邓华将自己所有的军装交给妻子李玉芝。
他要求李玉芝将这些深爱的军装全部染成黑色,就连他那顶标志性的八角帽也未能幸免。当他身着这套被染黑的军装,头戴黑帽,出现在人前时,其独特装扮自然引起旁人侧目。
将军的西南漂流
1960年5月,邓华就是以这身不同寻常的黑色军装,踏上了前往四川的旅途。几天之后,具体在6月4日,他携同夫人李玉芝及子女,在历经两天两夜的列车行程后,抵达了成都站。
省政府秘书长与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已在站台等候,一番客套后,邓华一家被安排入住前卫街四十四号。邓华对成都的最初印象,与书本上“天府之国”的描述大相径庭。
街道行人稀少,商铺零落,加之阴沉的天气,整座城市透着沉郁与萧条。他心中嘀咕,这便是传说中的富饶蜀地?或许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亦或是某些政策使然。
稍作休整,邓华随即拜访了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在办公室,李井泉直接点明了邓华的新职务:分管农机工作的副省长。
邓华直言自己对外行,更不熟悉农业机械。李井泉安抚说,廖志高是农业书记,苗逢澎是农机厅长,今后可多同他们联系。
然而,这份安排反而让邓华更加担忧,这个副省长听起来更像个虚职。但他终究还是那句:“我会努力工作的。”
从沙场到田埂
尽管心中有不满,但邓华军人的本色从未改变。他知道,既来之,则安之。当天,他便前往新华书店,买回了一摞关于农业机械的书籍,如《农机手册》、《发动机构造原理》等。
他决心即便难以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也要熟悉业务,在其位谋其职。周末,邓华会带家人游览成都名胜古迹。
在新都县桂湖公园的升庵祠,儿子邓贤诗问及杨升庵身份,邓华讲述了这位明代政治家因政治斗争被贬戍边的经历。李玉芝知丈夫所思,示意儿子不再追问,怕触及丈夫心中痛楚。
杨升庵三十七岁被贬云南,七十二岁客死他乡,这段经历让邓华深受触动,返程时一家人心情都显得有些压抑。
他不仅埋首书本,更是躬身实践。他常常说:“我拿人民的钱,吃人民的饭,就得为人民办事。”邓华很快学会了驾驶拖拉机,掌握了许多机械的性能特点。
甲亢缠身,一度让邓华体重骤降至78斤,李玉芝心疼不已,屡劝他去医院治疗,但他总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
他坚信:“农业机械生产于工厂,使用于农村,要是不向农民学习,不了解农民的意见和要求,就不可能干好农机工作。”他走遍了四川170多个县市,探访了几百个农村社队。
他曾脱鞋袜与农民进行打谷机比赛,直观展示机械化生产能让每亩地少损失二三十斤稻谷,让百姓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许多老百姓都以为他本就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农机专家,全然不知他的赫赫军功。
将星闪耀巴蜀
1968年,邓华担任了四川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兼农机组组长,还兼抓化肥生产。他提出“农业机械化的核心是动力”,决心打一场形成柴油机年产能力一百万马力的大会战。
他为此四处奔走,争取资金,甚至在病倒后仍坚持跑到主管领导面前,激动地申诉:“这是党的事业,不是我个人的事情,要是为我邓华一个人,那这个事情就不用干了。”
为了选择建厂地址,他顶着烈日跋山涉水,饿了就在路边小店吃碗面。一次县里调研,他体温升至38度仍坚持下厂,最终昏迷,被县委书记彻夜守护后送回成都治疗。
就在那年的10月,远在北京的毛主席亲自下令,邓华以中共中央委员的身份参加中共第八届十二中全会,这意味着他的政治地位开始得到恢复。
在邓华的努力下,四川的农业机械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到1975年,四川省柴油机的生产能力达到150万马力,超越了邓华最初设定的目标。
到了1977年,全省县级以上的农机修造厂增加到380多家,基本实现了农用机械小修不出社、中修不出区、大修不出县的目标。
结语
1980年,中央军委发出一纸通知,彻底为邓华平反,恢复了他应得的一切荣誉。这位从井冈山走来的战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终于等来了迟到的正义。然而,过去战争年代留下的肺病,已转化为严重的肺气肿。
身为医生的妻子李玉芝始终陪伴左右,眼眶含泪。邓华握着她的手说:“跟着我的这些年,你吃了这么多苦,委屈你了。”李玉芝含泪回应:“我无怨无悔。”那年盛夏,邓华在妻子的陪伴下安详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