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中国历史上头一回有农民成功揭竿而起、直捣皇权的壮举,竟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和一条“误期当斩”的死规矩?一群原本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就这样被命运“抓壮丁”,站在了翻天覆地的大舞台。机会来了,能不能把握住靠的可不只是胆子。为何三个人几乎同时握住了命运的绳索,却极少有人笑到最后?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细细琢磨。
陈胜、项羽、刘邦,这三位在秦末硝烟中跳出来的人物,不仅性格各异,就连处理危机的办法也完全不同。有人高喊理想、英勇无比,有人率性为王、刚愎自用,还有人老成持重、滑头到底。表面上他们都曾离胜利只差一步。可偏偏命运偏爱“变态操作”:有的英雄最后家破人亡,有的草民却能笑到最后成为皇帝。到底谁的选择才是最接近成功的?每个人都有答案,却没人敢拍胸脯保证自己能复制。
故事得从大泽乡起义说起。秦朝末年,天下民不聊生,赋税压得人喘不过气。陈胜和吴广是最早豁出去的一对。他们的“干一票大的,不成也赚个痛快”情怀,很快点燃了农民的血性。老百姓苦见他们带头反了,也义无反顾地跟上去。但热血只能冲一阵,等天下混乱开来,管理粮草、安抚队伍、收买人心这些细活谁来管?有人说:陈胜纯粹是被理想冲昏了头,脑袋闷热不接地气。有人说:项羽是天生的战神,但太容易被情绪左右。普通百姓怎么看?他们也许只是想有口饭吃,谁能带来安稳就跟谁,不问主张,哪有那么多伟大理想。
表面上,起义军势如破竹,秦朝摇摇欲坠。陈胜被冠以“王”称号,项羽一战成名,刘邦也混到了咸阳城下。可惜好景不长。陈胜很快心软不了:怀疑身边老熟人可能想搞事,一个接一个砍掉,变得比秦法还狠。昔日兄弟看在眼里寒在心里,人心渐散。反对者嘲讽他:不过是另一个暴君罢了,没资格谈什么新天新地。后来的史学家也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项羽呢,成天沉浸在自己的英雄梦里,杀伐果断,转头又对自己人掉眼泪。可惜情义用的不合时,该狠的时候心软,该信任的时候却猜忌,不懂“人和”二字有多重要。
大战之后,局势一度趋于平静。项羽、刘邦分江而治,似乎要在鸿沟边上各安一隅。这场合纵连横的大棋局表面不动声色,内部却暗流涌动。原以为天下可以和平收场,谁知项羽的刚烈和刘邦的“厚黑”性格终于碰撞。一次次谈判,表面握手言和,暗地里拉帮结派互相挖墙脚。更致命的是,项羽开始怀疑身边人,范增气得拂袖而去,核心智囊团散了。刘邦却不断网罗人才,制度先行,把握住了每一次对手出现纰漏的机会。局势仿佛回归宁静,其实更大的风暴正慢慢发酵。
故事讲到这,看看正方怎么吹自己那叫一个圆。陈胜讲情怀,项羽论英雄,刘邦说手腕。有人把失败怪到天命倒霉,真是为自己找台阶下找得心安理得。陈胜说命运不公,难道不是你疑心太重,刚成气候就“先下手为强”把自己人清洗干净?缺乏基本的管理制度,光靠一腔热血,能撑多久?项羽倒好,以为全世界都欠他一个王位,人设立得太高,转头自己把路堵死——情感是好事,但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刘邦夸自己知人善任,不就是比别人脸皮更厚、更会笼络能人?要真讲道德,估计他第一个倒下。历史的某些“胜利者”,更像是在比拼谁能活得更久、更懂装孙子。你说讽刺不讽刺?
回头看这三位,难道只要脸皮厚、能当“滑头”就一定能成功?理想一文不值,只要会算计、会用人就能当皇帝?还是说真性情、英雄气概注定只能当炮灰?你是否觉得,在咱们现实生活中,那些“忍、算、藏”的人总能屹立不倒?还是你相信偶尔怼天怼地、坚持信念也能逆袭上位?三种性格,三种命运,你更愿意站哪一边?你觉得“最后的赢家”是靠本事,还是靠环境?评论区等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