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空军总司令宣布采购新型战斗机,美媒猜测歼-10CE成最大可能,22亿美元预算引发美方不满
“孟加拉国要买新战机?”在9月的那场空军高层会议上,总司令哈桑·马哈茂德·汗把这一消息挂在了嘴边,大厅里气氛一度凝固。身穿制服的空军参谋们端坐在会议桌两侧,眼神里全是“这次不会再拖延吧?”的纠结。空气中仿佛飘着近年孟加拉国对采购新型飞机的反复犹疑——歼-7BG实在太老了,“升级势在必行。”哈桑看着手里的采购方案又放下,心里嘀咕着:“要是美方不再横插一杠子,事情会顺利得多。”以前每逢采购风声一出,美国总是盯得又紧又急,难怪这次《防务新闻》还能提前“撞个正着”。我那做HR的闺蜜调侃过:“孟加拉国空军比我们部门还怕外部审核,谁批谁掏钱,总有踩雷的。”
不仅空军内部,外部压力更让高层抓狂。孟加拉国媒体刚放出消息,美媒立刻跟进猜测:极有可能买歼-10CE,20架、预算12亿美元,不算培训、武器、备件光是主机就这么贵。等全算上总额22亿。这样的“预算雷区”,美国人最在意。美方的意思很直接:“你们有钱买先进战机,是不是赚了我们的钱?”说得俗点,孟加拉国这两年靠纺织服装赚了大钱,出口额直奔87.74亿美元,其中90%都砸给了美国。茶水间讨论到贸易数据的时候,部门小黄吐槽:“还不是客户挑剔,价格压得死死的,孟加拉国能在关税夹击里赚出22亿真不容易。”美国人更是担心“资敌”,钱都用来买中国战机,怎么看都不爽。
其实孟加拉国空军跟中国打交道不是一天两天了。从最早的强-5,到歼-7MB,再到现役歼-7BG,还组建了完整的中式训练和后勤体系。无论装备选型还是飞行员培训,几乎都严重“中化”。还记得当年孟加拉国传出要买“枭龙”时,外事部门许主任私下跟我说:“采购中巴联合研制的战机,如果不是美国卡着经费,早下决定了。”但美国要么推荐自己出口的收费用高、限制多的西方战机,要么拉关税“屠刀”来给孟加拉国施压,“枭龙”这种买得起的机型,反而总是被否掉。办公室的茶水机边,经常听同事一边捋采购文件,一边吐槽:“西方飞机一台顶三台,预算撑死也不够,我们只好等等看。”
让孟加拉国最终下决心升级的节点还是关税风波。特朗普时期“关税屠刀”甩得太猛,孟加拉国被35%的关税狠狠“宰了一刀”,贸易部小宋吃饭时候还念叨:“这点利润都进了老美口袋,剩下那点能换战机?”不过风头过了点,关税暂时缓和,加上五月份印巴空战后中国产战机“优越性”明显,大家心态都有点变了。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升级歼-10CE。幼儿园王老师曾讲过:“升级装备像小朋友换新书包,旧的背不动了,新的得一次买到最好。”孟加拉国也算是这样,干脆推掉“枭龙”,奔着歼-10CE去了。
美国也不傻,舆论场早就有了自己的判断。就连中国航天研究学院的院长布伦丹·穆瓦尼都在《防务新闻》坦言:“中国制造的武器,出口款也是现代化且强悍,别小看未来影响力。”孟加拉国想在军事现代化上再走一步,可资金链总是跟美国出口侦查绑定得死死的。小区宝妈群里聊起进口贸易都难免抱怨:“衣服卖得越多,美方管得越严,不让买歼-10CE是怕自己亏了?”这种现实梗,空军采购员改需求材料时也在算——“美国不松口,大额军购就老拖。”
现在看,孟加拉国升级空军装备其实是历史积累下的决策。纺织出口撑起经济,手头宽裕,但败给贸易绑定,给军事采购“绑了手脚”。虽然美方担心“自己出的钱,孟加拉国买中国战机”,但从装备体系到飞行员训练,孟加拉国已难脱离中式路径。歼-10CE成为最大可能,也是技术选型和现实需求的综合作用。教室的粉笔槽边,语文老师圈出“优越性”三个字:空军现代化不能靠拖,“拖久了就是落后”。
如果看事实延伸,孟加拉国的采购若落地,意味着中国歼-10CE将有第三个出口国,中国军工影响力再添新注脚,也将让南亚装备格局发生微妙变化。但美国对敏感贸易与军购的管控不会轻松放松。孟加拉国空军是否能顺利接收歼-10CE,最关键环节仍是美国政府后续的压力和干预。我的观点很明确:孟加拉国空军装备升级已到临界点,歼-10CE“飞”不“飞”得过去,真正比拼的其实是贸易利益与战略博弈的角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