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迎来了一位特别的访客,他就是杨振宁的爸爸杨武之,还是从上海远道而来的呢。杨武之的出现,在管理所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而杜聿明见到这位未来的亲家,心里头却是七上八下,满是猜疑和忐忑。
杜聿明跟杨武之聊着聊着,慢慢搞清楚了他此行的目的。
杨武之盼着他能劝一劝杨振宁,让他回到祖国,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
可是,杜聿明心里却烦得不行,他怕这么做会让人说他“拆台湾后台”,还担心家里人会被这事给扯进去。杨振宁要是听到亲家这么求他,他会怎么回答呢?
在遇见彼此之前,我们各自过着不一样的生活
杨武之,他本来的名字叫杨克纯,是我们国家很有名的一位数学专家。
1918年,杨武之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表现出色,顺利完成了学业。
后来,他为了追求学问上的更大进步,漂洋过海去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
在芝加哥大学,杨武之跟着大名鼎鼎的数学家狄克逊学习,并于1928年拿到了博士学位。
回国后,杨武之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大学当起了老师,培养了很多出色的数学方面的学生。他做学问非常认真,为人也很正直,学生们都非常敬重和喜欢他。
在家里,杨武之特别看重孩子们的学习,他亲自带头,给孩子们做了个很好的示范。
杜聿明在1924年成功进入了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学员名单,从那以后,他踏上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军旅之路。
在多次大战,比如北伐和抗日的时候,杜聿明都展现了他出色的打仗本事和不怕牺牲的勇气。
在淞沪会战那会儿,他带着队伍跟日军拼死搏斗,狠狠教训了敌人一顿。
昆仑关战役可以说是他军事路上的一次辉煌战斗,他带领中国军队跟日本最厉害的部队拼死对抗,最后赢得了昆仑关的大胜利,这给全国的老百姓和士兵们抗日带来了很大的勇气和信心。
淮海战役后期,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时,杜聿明打了败仗被抓,之后就被送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进行思想转变教育。
杨振宁从小就跟爸爸杨武之一起学数学,特别聪明,特别有天赋。
1942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合大学完成学业后,就去了美国的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他的老师是著名的物理学家费米和泰勒。
在芝加哥大学,杨振宁专心钻研理论物理,收获了好多重要的科学发现。
1957年,因为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新观点,杨振宁和李政道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下子成为了全世界都知道的科学大明星。
杜聿明有个女儿叫杜致礼。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期,她和家人到处奔波。之后,杜致礼去美国深造,并在那里遇到了杨振宁。
1950年,杨振宁和杜致礼在美国的纽约市喜结连理,从此开启了一段超越国籍与家庭出身的爱情旅程。
杨振宁的老爸杨武之,看到自己儿子的婚事,心里头挺高兴的。
可这时候,杜聿明还在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的地方呢,他压根儿不知道这门亲事。
到了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事儿一传开,杜聿明在新闻里瞧见了杨振宁的名字,可压根儿没想到他竟是自家的女婿。
在功德林安静的地方,亲家俩碰了面聊聊天。
1957年,在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地方,有位很特别的人走了进来。
他就是那位从上海千里迢迢过来的大名鼎鼎的数学专家杨武之。
虽然他们俩都在中国,但因为时局不稳定,加上各自的经历波折,所以一直没能见上面。
当杨武之和杜聿明在那间特别的会客室里面对面坐着时,是杨武之先开了口,说了几句礼貌性的问候后,就转到了这次见面的重点上。
他老实地跟杜聿明说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不光是来看望亲人,更重要的是带着关乎国家未来的一件大事。
新中国成立不久,到处都需要人才来帮忙发展。杨武之心里想着,要是杨振宁能把自己的本事用来建设祖国,那可真是国家的大好事啊。
他盼着杜聿明能和他一起加油,想办法让杨振宁回到祖国,给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听完杨武之的真心话,杜聿明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他很高兴女儿能嫁给像杨振宁这么优秀的人;可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挺犯愁的。
他跟杨武之聊了自己的顾虑,说杨振宁一直在台湾和美国学习生活,他们俩从来没见过面,而且对女儿杜致礼心里怎么想也不太清楚。
让他更操心的是,老婆孩子有的在台湾,有的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他们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成了他心里一个解不开的疙瘩。
被关起来的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了,要是再去干挖人墙角的事儿,那真是不知道怎么见人好了。
杨武之细心听完杜聿明的所有担忧后,着重说明现在国家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非常急需像杨振宁这样杰出的人才。
对于杜聿明家人的日后打算,杨武之安慰他说,国家会好好照顾,不用太担心。
杜聿明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这么大的决定,真的很不容易。所以他跟杨武之说,希望能给他两天时间好好考虑一下,两天之后他一定会给个准话。
在功德林里,大家伙儿都围着杜聿明,轮番劝说着他。
杜聿明和杨武之碰面的事儿,没多久就在战犯管理的地方传遍了。大伙都为杜聿明感到开心,一个个都跑来向他道喜。
管理所的头头们对杜聿明抱有很高的期待,盼着他能好好配合,给国家出力。
但是,杜聿明脸上并没有露出高兴的样子,反倒是一脸担忧,好像心里压了块大石头。
杜聿明碰到了也在战犯管理所进行改造的文强,跟他聊起了自己心里的烦心事。
他跟文强讲:“文强,你替我琢磨琢磨,我这到底该咋整?大伙儿都为我高兴,上头领导也对我寄予厚望,可谁能明白我心里正烦着呢。”
文强听了杜聿明的一番话,低头琢磨了好一阵子,然后开口说:“老杜啊,我琢磨着杨教授的话挺在理的。杨振宁是咱中国人,他有这能耐和成绩,为咱祖国出力那是应该的。至于你担心的事儿,我觉得国家肯定能处理好。咱们得想着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别太纠结个人的那点小账。”
杜聿明听了文强的话后,心里还是拿不定主意。文强瞧出了他的犹豫,便打算回去找廖耀湘和庞镜塘一起合计合计,好给杜聿明想想办法。
文强、廖耀湘还有庞镜塘三个人商量了一阵子,最后都同意了一个看法。
他们觉得,让杨振宁回来为祖国出力,是件对国家对人民都有好处的事情,得大力支持。至于杜聿明的家人,他们觉得最好是劝他们回到祖国,这样他们的生活才有保障,未来也更有希望。
文强把自己的主意跟杜聿明说了,杜聿明一听,顿时感觉心里亮堂多了。
他明白了,不能只盯着自己和小家的得失,得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想。
他打算抛开担忧,主动和杨武之合作,一起为杨振宁能够回国做贡献而加油。
心中的愿望最终照进了现实
几天后,杨武之又到战犯管理所探望杜聿明去了。
这时候的杜聿明心里已经没有丝毫担忧了,他乐呵呵地去迎接杨武之。
杜聿明对杨武之说:“亲家,我心里有数了,打算和你一起使劲,把振宁劝回来,让他为国内的建设出一份力。”
后来,按照周恩来的意思,杜聿明给他的女婿杨振宁写了一封简短的贺信:“宁儿女婿:听说你拿了诺贝尔奖,真是给咱们中国人长脸啊!杜聿明匆匆写就。”
杨振宁没过多久就接到了杜聿明的来信,信里的话让他心里特别感动。
他在信的最后这样说:“我真的很感激您对我的关心!”
他给了岳父一块最新款的电子表,来表示心里的感谢。
尽管杨振宁当时还没决定马上回国,但他心里已经更多地琢磨起祖国,并开始牵挂着它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咱们国家在搞社会主义建设这事儿上,步子越迈越大,干出了好多让全世界都夸的好事儿。
与此同时,国家对吸引和培养人才更为上心,给想回国的海外华人科学家提供了很多好机会。
杨振宁心里始终惦记着祖国,他瞧着祖国在科技和教育这些方面突飞猛进,对祖国的想念也越来越深了。
1996年5月到6月期间,清华大学给它的一个机构正式起了个新名字,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在这个机构叫做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清华大学受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体制、研究方式及其成长经历的启发,打算创办一个相似的研究机构,并且邀请杨振宁来当所长。
1996年6月份,杨振宁来到清华大学,和大家一起仔细地商量了如何建立清华大学的高等研究中心。
1997年1月份,杨振宁再次踏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这次他是为了商量怎么准备建立高等研究中心的事情。
这次到访时,杨振宁跟清华大学的头头和科研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协作,给研究中心成功创办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997年6月份,清华大学宣布建了个高等研究中心,并且请杨振宁先生当了这个中心的名誉头头。
8月份,杨振宁参加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的首次集会,给研究中心的科研道路指了条明路。
2004年11月,杨振宁拿到了中国的永久居住权,他是头一批拿到这个权利的外国人之一。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决定不再保留美国国籍,而是恢复了中国人的身份。
2017年2月份,杨振宁成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的院士,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忠心。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