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不说车展上那些酷炫的新玩意儿,也略过那些高深莫测的技术术语,聊点儿接地气的——网约车!
各位,谁兜里没揣着个打车软件?
图个省时省力,可这便捷的背后,弯弯绕绕可不少。
尤其对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网约车师傅们,平台的派单规则,直接关乎他们的生计。
平台常挂在嘴边的是“效率至上”,要兼顾乘客的出行需求和驾驶员的运营效益,听着挺美。
理想状态下,就近指派似乎天衣无缝,乘客不必久候,师傅也能减少空驶,毕竟油价高企,谁也不愿白跑一趟。
但实际情况呢?
往往让人啼笑皆非。
前阵子,一位在北京跑专车的朋友给我发来一张截图,我看了差点没笑喷。
这派单,简直是“神操作”!
暂且不提里程,接客2.5公里,送达1.5公里,够绕的了。
更离谱的是,当时这位师傅距离目的地,近在咫尺!
平台这一手,活生生让他绕了个大弯,又回到原点!
这不是“百忙一场,原地打转”嘛!
我当时就琢磨,这平台是怎么盘算的?
莫非这位师傅不小心触怒了算法大神,故意给他使绊子?
越想越觉蹊跷。
这究竟是何缘故呢?
这就不得不探究一下平台的派单逻辑了。
据了解,驾驶员的服务星级、用户评价,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高星驾驶员,自然会得到平台的青睐,接到的单子质量也会相对较高。
这听起来无可厚非,毕竟高星代表服务周到,乘客体验理应不俗。
可问题就出在这个“理应”上!
对于这种近在眼前的订单,还一味坚守“高星优先”的原则,未免有些因小失大。
试想,一位身处两公里之外、拥有“五星好评”的驾驶员,与一位就在你家楼下待命的普通驾驶员,你会作何选择?
答案一目了然!谁不想争分夺秒,摆脱这令人窒息的通勤高峰?
说白了,症结就在于平台算法过于“教条”。
它们只关注数据,忽略了现实场景。
这种“按图索骥”的派单策略,不仅让驾驶员腹诽不已,乘客的乘车感受也未必能得到保证。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试驾某款电动车的情景。
配置堪称豪华,自动辅助驾驶、智能泊车,一应俱全。
但实际体验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
例如,在一些老旧小区,智能泊车系统经常“失灵”,因为它无法准确识别那些磨损严重的标线。
这与网约车派单的困境何其相似?技术看似先进,一旦遭遇现实挑战,便显得捉襟见肘。
当然,我并非否定技术的价值。
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
但再强大的技术,也应服务于人,而非反过来让人迁就它。
平台在设计派单算法时,应当更加注重实际情况,更具弹性,也更富有人情味。
譬如,对于这种一箭之地的订单,不妨实行“就近响应”,让离乘客最近的驾驶员接单。
如此既能提高运转效率,又能减少驾驶员的空驶里程,一举两得。
再者,平台可以依据不同时段、不同路况,灵活调整派单策略。
早晚高峰,交通拥堵,就应侧重就近响应;夜深人静,乘客安全至上,不妨适当考量服务质量优异的驾驶员。
总而言之,切忌“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平台也有自身的难处,它们需要在各方势力间寻求平衡,需要顾及种种因素,需要维系平台的平稳运转。
然而,绝不能因为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而忽视了驾驶员与乘客的实际感受。
毕竟,他们才是平台赖以生存的根基。
网约车平台现行的派单模式,着实令不少驾驶员感到为难。
他们披星戴月,奔波劳碌,为的是多挣点钱,改善生活。
怎奈,却被这并不完善的派单机制,搞得身心俱疲。
我对此感同身受。
身边也有朋友从事网约车营运,他们常跟我抱怨,平台抽成比例过高,派单欠缺合理性,同行竞争压力巨大。
他们如同在狭缝中求生,既要承受平台的规则约束,又要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还要满足形形色色的乘客需求。
当真不易!
因此,我衷心希望平台能够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诉求,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他们才是网约车生态圈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当然,此事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平台。
部分乘客,也确实缺乏换位思考。
例如,明明咫尺之遥,也要呼叫专车;明明知晓驾驶员不易,还要百般挑剔。
彼此理解,彼此尊重,方能促进网约车行业的良性发展。
现在许多网约车平台都开始探索“聚合模式”,将多个平台的订单汇集于此,供驾驶员自主选择。
这是否意味着一种进步呢?
也许吧。
至少,这赋予了驾驶员更大的选择权。
正如《道德经》所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平台也应在规则制定上,多加考量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现状。
归根结底,网约车派单,是一门精深的学问。
平台需不断优化算法,驾驶员需努力提升服务,乘客需给予更多理解与尊重。
唯有如此,才能让网约车行业,真正达成“多方受益”的理想局面。
各位朋友,你们在日常打车时,是否也曾遭遇过令人费解的派单?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让大家开心一下!
也让平台,从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