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铁良,清末唯一可以和袁世凯勉强抗衡的满洲勋贵精英

点击次数:129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8-19 12:36:24
【前言】 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42岁的袁世凯接过了他的担子,当上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负责保护京城周边的安全。 到了20世纪初,清朝已经像风中残烛,摇摇欲坠,随着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等一批朝廷大官的离世,袁世凯便成了地方上势力最大、

【前言】

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42岁的袁世凯接过了他的担子,当上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负责保护京城周边的安全。

到了20世纪初,清朝已经像风中残烛,摇摇欲坠,随着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等一批朝廷大官的离世,袁世凯便成了地方上势力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大臣。

这时候的袁世凯掌控着北洋六镇军队,春风得意,看看整个中国,没人能跟他比肩。

虽然清朝是由满族人统治,但在袁世凯眼里,那些满洲贵族全都是酒囊饭袋,整天就知道遛鸟、打牌、抽大烟、逛窑子,哪里懂得什么权术计谋、管理国家的大事。

但有个人很特别,他不仅敢直接跟袁世凯对着干,而且本事和手段一点都不差,这个人名叫穆尔察·铁良。

铁良这个人,在历史上可能不算出名,但他确实是慈禧太后掌权晚期的重要依靠,让满洲的统治者们能多撑一会儿。那时候,袁世凯和铁良之间的争斗,也成了清朝晚期满族人和汉族人、中央和地方之间斗争的主要事情。

【铁良,从没落八旗家庭到慈禧重点培养对象】

铁良在1863年来到这个世界,他是满洲镶白旗的一员。身为八旗的后代,他本来可以靠着家族的背景,过上挺滋润的日子。

他四五岁那年,爸爸就不在了。因为家里穷,没钱供他上学,铁良只好一边帮妈妈维持生活,一边自己琢磨着学习。

和祖先一样,铁良很不瞧得上四书五经、儒家理学这些,反倒对军事、骑马射箭特别着迷。

他长大成人后,先是做了工部笔帖式开始当官,没过多久就被调到神机营。神机营是清朝末年皇家卫队里的精锐部队,用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火枪和大炮。

铁良本来就喜欢军事,到了这儿更是得心应手。他小时候吃过不少苦,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坚强性格和处世本领。而神机营里的那些满洲年轻士兵,一个个都堕落不堪,沉迷于吃喝玩乐。相比之下,勤奋的铁良很快就显得特别出色。

那时候的清朝,汉族地主官僚成了朝廷里干活的主要人物,满族的统治者们心里头盼着能多出几个本族的杰出人才。

因此,像铁良这种年轻又有本事的,理所当然地成了重点栽培的人才。

1900年,铁良被任命为大理寺少卿,就在这时,他又有幸被选为中国头一批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的学生。

铁良学成回家后,被安排到直隶总督荣禄的手下帮忙处理军队上的事情,他干得特别出色,很快就赢得了荣禄的信任。

那时候,荣禄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既是满洲有权有势的人物,也是后宫势力的头头。铁良因为得到了荣禄的看重,所以他的仕途一帆风顺。

1901年,他被任命为内阁学士和礼部侍郎,后来又调到兵部做了左侍郎。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同时兼任了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和正蓝旗满洲副都统等职务。

1903年,清朝政府为了管住袁世凯,就搞了个总理练兵处来统一领导他的北洋新军。这个机构由庆亲王奕劻来当老大,袁世凯呢,就成了协助练兵的大臣,还有个铁良帮忙一起管。

铁良表面上是袁世凯的手下,帮他负责训练军队的事情,但实际上是在暗中盯着袁世凯的一举一动。

铁良首次在政治舞台上大展身手,是在1904年他接到任务去南方收回权力。他南下查看江南制造局搬迁的事,还着手调查了东南各省财政的亏空状况。

从表面上看,这次像是普通的业务检查,但实际上它是为了收回权力,重新树立满洲中央的权威。东南各地心里也都明白这一点。

铁良刚到上海那会儿,当地人立刻给了他个迎头痛击,报纸上直接就说他这次来是为了“搜刮东南的钱财给北京政府乱花”,到处在舆论上造声势。

两江总督魏光焘赶紧弄了些假账目来填补空缺,好让铁良找不到破绽。

可铁良哪会轻易屈服,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他果断出手,用强有力的措施进行整改,把南方八个省份的主要财政支柱“土膏捐税”都收拢到了中央手里。

张之洞等各位督抚手下的军队,有的被重新组合,有的被解散,这样一来,地方督抚的权力就被削减了不少,中央政府的权力因此得到了加强。铁良因为工作干得出色,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夸奖。

【袁铁之争:满汉枭雄的军权争夺】

铁良因为成功收回权力,在1906年被慈禧任命为兵部尚书。慈禧还看重铁良,想借他的力量来压制袁世凯。

那时候,袁世凯当上了直隶总督,他掌控着北洋六镇的新军队,这股军事力量在当时是最为强大的地方势力。

铁良为了削弱袁世凯的权力,先从北洋军的军饷着手,仔细核查账目,让北洋军军饷变得紧张,并且在军队里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支持力量。

他提拔了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多尔衮后代良弼,并从练兵处召集了不少士官学生安排进北洋军,想跟袁世凯的亲信斗一斗,好从内部拆散袁世凯的势力。袁世凯对这事非常生气,就派自己的亲信段祺瑞等人去对付良弼。

同时,袁世凯也在找机会对付铁良。他很快察觉到,铁良在立宪问题上相当守旧,但立宪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清政府眼下最重要的任务。

1906年8月,袁世凯和奕劻联手告了铁良一状,指控他妨碍新政策的推行,要求把他撤职。

但这次袁世凯似乎太心急了,慈禧原本已经写好旨意,不打算让铁良那些“唱反调”的人参加御前会议,可袁世凯的一举一动让她立刻打消了原来的念头。

慈禧明白权力要互相牵制,她从袁世凯的报告中得知铁良开始妨碍袁世凯,这让她十分满意,于是就把这事儿先搁下了。

1907年,清政府搞起了新政策改革,把兵部、练兵处和太仆寺合并成了陆军部。铁良呢,也不再当军机大臣和户部尚书了,他专门负责陆军部的事务,这样一来,满洲中央政府就把军队大权都抓在手里了。

铁良当上大官后,就开始对北洋军动手脚了。他得到慈禧太后的点头后,把北洋军里的第一、三、五、六这四个镇都收到了陆军部手里直接管,而第二、四镇呢,就先让袁世凯带着训练。

慈禧和铁良配合默契,这一招真是高明,既拿走了袁世凯的大部分兵权,又给了他一个面子,说现在二、四镇先由你管着,但以后还是要收回的。

但袁世凯势力庞大,根基深厚,北洋六镇其实就是他亲手培养的军队,里面的军官全都是他的心腹之人。

铁良虽说是军队的头头,但实际上却没法指挥,因为袁世凯在背后把控着。不论是陆军部下的命令,还是朝廷的命令,都推行不下去。铁良这个陆军大臣,说白了就是个空壳子,啥实权也没有。

铁良为了拔掉袁世凯的根基,一边动手改了军队的用人权,安排自己的人进去,另一边呢,他把军饷的管理从袁世凯手上收回来,改由度支部(户部)先转给陆军部,再由陆军部来发。

还有,经过铁良的一番操作,袁世凯被提拔为了外务部尚书,听起来像是各部部长中的老大,但实际上却是表面升职、暗地里被削权,袁世凯也因此丢掉了他最后的军权。

在这场袁铁两人的较量里,表面上看铁良占了优势,但实际上北洋军还是听袁世凯的。不过,铁良确实是个能干、反应快、做事决绝的厉害角色,这点不能否认。

【垂死挣扎,枭雄迟暮】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都去世了,接着只有三岁的溥仪就当上了皇帝,年号宣统。这时候,慈禧的侄女隆裕太后开始掌管朝政,而溥仪的亲爸爸载沣则做了监国摄政王。

按理说,载沣和铁良都是满族人,而且他们的对头都是袁世凯,应该团结一致才对,可奇怪的是,他们俩之间却有了矛盾。

载沣一当上头儿,就先找了个脚有毛病的理由,把袁世凯给撤了职,让他回家待着去。接着,他又把目标对准了铁良。

载沣觉得,铁良能派上用场的地方就是对付袁世凯,但现在袁世凯已经被解决掉了,铁良也就没啥用了,留着他反而还可能给自己惹麻烦。

1910年2月,他被撤了陆军部大臣的职,兵权被皇室收回。为了防止他再和各镇的军队拉帮结派,8月时,就让他去江宁当了个将军,算是把他打发走了。

但载沣的努力都是白费,那时候的大清已经快要垮台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那边闹起了革命,好多省份也跟着宣布不听朝廷的了。

第二年,铁良回到了北京,他和载洵、载涛、良弼这些满清的贵族大佬一起,弄了个宗社党,主要就是跟袁世凯唱反调,也不同意清朝皇帝退位。

不过那时候铁良已经没什么势力了,没过多久袁世凯就成立了内阁,宗社党的人也都跑得没影了,铁良只好住在天津。

之后,铁良仍不死心,继续忙着想让满清重新掌权。1917年,他加入了“张勋的复辟行动”,到了1931年,又参与策划把溥仪带到奉天,搞起了伪满洲国。就这样,他一直折腾到1938年,在天津的英租界家里去世。

看看铁良这辈子,他为满清政府可真是费尽了心思,算是满洲贵族里难得的人才。但可惜啊,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他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想着守着老一套不放,到头来啥也没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