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事儿邪门不邪门?美国大豆正好要收获了,往年这时候中国早就下单了,今年咋回事?一个订单都没有!
前几天看路透社的数据,我都看傻眼了。中国9月份买大豆,800万吨,一吨都没从美国买,全给了巴西。10月份又采购了400万吨,还是绕开美国。这种“空窗期”,二十年都没见过!
去年这时候,美国豆农还美滋滋地卖给中国700万吨大豆呢,今年直接归零。你想想那些豆农的心情,得多郁闷?辛辛苦苦种一年,到头来连个买家都没有。
特朗普这下急眼了,在社交媒体上喊话,让中国“赶紧把美国大豆订单增到四倍”,还拍胸脯保证给“快速服务”。说实话,我看到这话都想笑,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你想啊,美国大豆现在还背着23%的高关税呢,中国买家又不是傻子,明明巴西大豆便宜,干嘛要花冤枉钱?贸易商心里门儿清,从巴西进口不光成本低,还不用担心政治风险,多省心啊。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自己在记者会上提到了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对他的评价——“中国在贸易上击败了美国”。 这话听着扎心,不过人家说的是实话。
你看现在的情况,巴西大豆占中国进口总量七成以上,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中国这些年在巴西港口、铁路、仓储设施上投了多少钱?人家这是下了十年的功夫,布了个大局。美国想靠一时的关税政策就把市场抢回来?门儿都没有!
我跟你说,这不是临时换个供应商那么简单,这是整个贸易格局的重新洗牌。美国想短期内翻盘?基本没戏。
高盛最新的分析报告更是给美国泼了盆冷水。人家算得明明白白,美国关税成本64%最后还是美国企业自己承担,22%让消费者买单。这比例还在往消费者那边倾斜呢,推高通胀不说,老百姓日子也不好过。
你说特朗普为啥要延长关税休战期90天?还不是被现实打脸了? 嘴上说得硬气,实际上心里明镜儿似的。
中美刚宣布延长关税休战期,中国转头就把大豆订单给了巴西,这操作也是够狠的。人家这叫什么?双保险策略!一边跟你谈判留个台阶,一边实际行动告诉你,老子不缺你这一家。
反观美国,想用关税和政治施压换贸易优势,结果把自己搞得里外不是人。企业成本高了,消费者负担重了,豆农卖不出货,这算哪门子的胜利?
欧尔班那句话说得太到位了,简直是对美国处境的精准打击。 跟俄罗斯比拼的是硬实力,跟中国较劲比的是长远布局。特朗普天天吹嘘自己是“商人总统”,懂做生意,可人家中国提前布局十年,在全球市场建了个稳定的替代体系,你拿啥跟人家比?
我觉得吧,未来几个月美国可能还有机会卖点大豆,特别是巴西供应告一段落的时候。不过这种机会能有多大?能持续多久? 只要关税问题不解决,美国就别想重新占领中国市场。
而且中国现在尝到甜头了,巴西、阿根廷这些南美供应商在价格、交付、政治稳定性上都表现不错。换句话说,中美农产品贸易的重心很可能长期向南美倾斜了。
这场大豆争夺战,表面上看是农民的生意,实际上是中美供应链主导权的较量。 特朗普想用高关税逼中国回头,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美国:真正的胜利不在一时的谈判筹码,而在长期的市场布局和供应安全。
说白了,美国这些年太依赖政治手段和短期施压了,中国人家玩的是长线投资和战略布局。十年磨一剑,现在收获的时候到了。
你看看现在的局面,中国进口商早就完成了9月份采购,800万吨全部来自南美。10月份的400万吨也落实了,还是绕开美国。这种坚决程度,让美国彻底傻眼了。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那些喊话,听着就像是无能狂怒。什么“四倍订单”,什么“快速服务”,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分析师都说了,这目标完全不现实,因为这等于让中国几个月内只从美国买大豆,23%的高关税摆在那儿,谁会干这种亏本买卖?
贸易商算账算得比谁都清楚。 从巴西进口成本低,还能避开贸易摩擦的政治风险。中国对供应安全的重视,也让多元化采购成了首选。这不是感情用事,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意经。
更让美国郁闷的是,这种转变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中国过去十年对巴西基础设施的投资,现在开花结果了。港口、铁路、仓储设施,一应俱全。这种结构性的改变,美国短期内根本无法逆转。
高盛报告里的数字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美国关税成本64%由本国企业承担,22%由消费者买单,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向消费者倾斜。企业为了转嫁成本涨价,推高了美国通胀,这就是特朗普不得不延长关税休战期的真正原因。
中美刚宣布关税休战期延长90天,中国马上就把大豆采购给了巴西,这时机选得也是绝了。这就是在告诉美国:我跟你谈判是给面子,但生意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对中国来说,这是标准的双保险策略。通过谈判为贸易关系留个回旋空间,用实际订单分散供应风险,把对美国的依赖降到最低。反观美国,试图用关税和政治施压换取贸易优势,结果自己在竞争中丢分。
欧尔班的话真是一针见血,把美国的处境看得透透的。 跟俄罗斯比的是硬实力和消耗,跟中国比的是贸易、市场和供应链的长期博弈。特朗普自诩“商人总统”,可面对一个能提前布局十年、在全球市场形成稳定替代体系的对手时,谈判桌上的筹码就少得可怜了。
未来几个月,美国可能在大豆出口上还有点机会,特别是巴西供应告一段落后。不过这种机会的规模和持续时间都很有限。 只要关税问题不解决,美国就很难重新夺回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
对中国来说,巴西、阿根廷等南美供应商已经证明了它们在价格、交付和政治稳定性上的价值。这让中美农产品贸易的重心很可能长期偏向南美。
这场关于大豆的争夺,说到底不只是农民的生意,而是中美之间关于供应链主导权的拉锯战。 特朗普想用高关税迫使中国回到美国市场,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美国,真正的胜利不在于一时的谈判筹码,而在于长期的市场布局和供应安全。
欧尔班那句“美国在贸易上输给中国”,可能比特朗普自己愿意承认的更接近事实。你觉得这场大豆博弈,最终谁会笑到最后? 美国还能重新夺回中国市场吗?还是说,南美已经成了中国农产品进口的新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