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议会的这次决议,是在约旦河西岸问题上直接踩了油门。不是象征性地喊口号,而是法律层面给吞并铺路,把原本就紧绷的中东局势再往火堆里推了一把。关键是,这个动作不仅刺激了巴勒斯坦,也让不少国家立刻站出来表态,其中动作最快的就是伊朗。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伊斯梅尔·巴加埃用的词很重,直接说这份决议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还把它定性为犹太复国主义政权在犯罪和殖民扩张路上的又一步。他的意思很清楚,约旦河西岸这件事不是单一政策问题,而是延续八十年来对巴勒斯坦自决权的持续侵犯,完全违背国际法的强制性规则。
各国人民的自决权,是国际法里不能动的核心准则,但巴勒斯坦人一直没真正享受到。伊朗点破这点,就是在提醒所有人,这不仅是政治冲突,也是法律问题。
约旦河西岸的局面不好形容,坏到什么程度呢?人权侵害、人道主义法被撕碎,这些情况越来越频繁。居民每天都在不安里生活,随时可能发生暴力冲突。而加沙更惨,种族灭绝的影子笼罩着那里,整个社区像被悬在刀刃上,没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色列还在推动定居点建设,把版图往前推,同时过决议做“法律背书”,甚至不停宣传“大以色列”这种扩张幻想。多个动作叠加起来,让外界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他们的目标是用政治和法律把巴勒斯坦人的存在彻底压掉,并且一步步完成全面的种族清洗。
巴加埃的声明有两个重心。一个是提醒国际社会别再看热闹,必须动起来,否则“殖民灭绝”真会发生在巴勒斯坦全境;另一个是特别呼吁伊斯兰世界和全球各国携手施压,不让巴勒斯坦的身份认同和历史权利被剥夺。
这一段话里,联合国被单点提名。他的逻辑很简单,联合国当初的成立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保护各国人民的合法权益。现在面对这种明目张胆的侵占,如果还不出手,就是在放弃初衷。
从国际规则的角度看,《联合国宪章》有明确条文,要求尊重各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允许用武力或者非法手段改变现状。这次吞并决议,正好踩在这些规则上,引起不少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担忧。他们都认为,这种单边行动只会让紧张升级,推动和平进程的努力被直接中断,连锁反应很可能波及整个中东稳定。
中东的火药味本来就浓,随便一点火星就可能引爆。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的举动就像主动点燃引线,而且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
虽然伊朗没有具体说明会采取什么动作,但从声明里能看出来,它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和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一致,通过对话来解决,不搞单边刺激,维护巴勒斯坦人的权利。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大家都明白,单边推动只会让矛盾不可逆,最后谈判的大门彻底锁死。
国际社会面临的现实挑战是,怎么让以色列回到谈判桌,而不是继续在约旦河西岸推进事实吞并。如果不做出实际行动,这个轨道很快就会永久偏离。
连不少不直接参与中东事务的国家也在看这事,因为这种地区不稳定,最终会影响到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对联合国和其他涉及方来说,立场协调和有效降温是眼下的焦点,每拖一天,风险就大一天。
巴加埃的警告,其实是给所有人一个选择,要么马上行动,要么默许现实的改变。但如果默许,以色列继续按自己的节奏来,中东和平只会越来越远。
加沙的暴行,全世界都看到了,反对声已经持续很久。问题是,以色列不仅没停,反而加码。这不只伤害了巴勒斯坦的权益,也透支了国际社会对巴以谈判的耐心。
这样一路走下去,受损的不只是巴勒斯坦。以色列自己也会在外交上变得越来越孤立,甚至失去原本在部分国家的战略支持。
和平不是靠一方强硬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互动和妥协。在这一点上,伊朗的呼声很现实,要阻止悲剧,需要联合努力,而不是各看各的。
反过来看,以色列的单边决议,已经让很多国家在心里默认它是冲突的推手。国际社会如果不拿出决心,很可能又要面对一次长期、无休止的地区动荡,这个代价没人想付。
现在的局面,其实已经把所有玩家推到台前了,谁动作快,谁立场明确,谁才能在接下来的博弈里占住话语权。问题是,时间在消耗,中东的安全线在不停往下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