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自己“作死”关掉中欧班列通道以后,结果把过境物流的生意送给了中欧班列南线。如今,南线突飞猛进,靠的就是个“稳”字,不仅开始抢回传统俄罗斯北线的订单,连哈萨克斯坦都按捺不住,动了在这条中欧物流走廊上大干一场的心思。
9月23日,据彭博社报道,哈萨克斯坦政府副总理兼国民经济部长朱曼哈林公开说,在托卡耶夫总统的带领下,哈国现在准备花大钱,打造一条连接东西的大型走廊,要把这条大通道搞起来。
南线异军突起
说起中欧班列南线的走向,确实有点复杂:从中国新疆的霍尔果斯或阿拉山口口岸出发,经过哈萨克斯坦后,还可能绕道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之后用船把货物渡过里海,抵达阿塞拜疆的巴库港,然后通过巴库-第比利斯-卡尔斯铁路,穿越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最后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跨越海峡,最终抵达欧洲。这线路可算是中欧班列的南线大工程啦。
要是跟中欧班列俄罗斯的北线比的话,南线的路线走得可算挺绕,有点复杂。不过,就靠这条路,不少人一直觉得“稳当当”的,一直保持自己的重要性,而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哈萨克斯坦这块地儿。
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在2013年一起提出的,十几年来,在托卡耶夫总统的领导下,哈萨克斯坦一直把中欧班列南线的过境贸易作为改善国内经济的重点项目。
虽然说,中欧班列南线在地理位置上比不过俄罗斯的北线,运输时间会更长一些,但哈萨克斯坦把国际物流中最讲究的稳定性发挥到极致,准时率居然达到了100%;相比之下,传统的波兰线因为地缘问题啥的,准时率大约只有73.4%。
对于一些行业的企业来说,能控制、能预估的运输时间比追求那绝对的短暂更关键。特别是在9月12日波兰暂停中欧班列过境路线的背景下,许多企业都感到忐忑不安。要是边境关闭,货物滞留,资金回笼就变得困难,生产安排也会被打乱。这一刻,每个从事跨境业务的公司都明白,过度依赖一条路线,风险实在是太大啦。
作为中亚门户的哈萨克斯坦,地理优势可是得天独厚,加上这些年在铁路和港口方面的投入也是挺猛的,比如阿克套港的扩建,以及跟阿塞拜疆加强轮渡合作,突然就发现,要是能取代波兰,冲进亚欧铁路物流网的核心位置,也不是没可能的事儿。
据彭博社报道啊,现在哈萨克斯坦打算到2029年前,投入800亿美元来升级交通基础设施,把境内那些山山岭岭的阻隔都打通,打造一条连接东西两端的全新铁路和公路,目的就是提升哈萨克斯坦的货物运输能力。这简直就是用实打实的资金在为中哈合作撑腰,真是下了狠心啊。
不过哈萨克斯坦这雄心满满的计划,能不能真正变成现实呢?
哈萨克斯坦想着打通国内从东到西的山川阻隔,对于我们中国这样基础设施大拿来说,只要资金合作到位,在中亚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下,我们的技术完全能克服那里的山山水水。
南线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里海渡轮的运力不足,目前每天能通过的集装箱大概只有300个,这个限制直接影响了南线的扩展速度。有货代甚至抱怨:“排队等渡轮,比春运买票还难。”在成本方面,南线也比传统的北线要贵一些,一个40英尺的集装箱运费大概在1.2万美元左右,比北线贵了大约25%。
未来里海上的轮渡调度能不能跟得上?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的铁路承载能力够不够?土耳其境内的轨距是不是一致的?这些都得靠各国一起努力解决,实际上也是南线未来发展中最大的一道难题。
不过这事儿,哈萨克斯坦已经摆明了态度:我们不但有实力,还有决心,愿意成为中欧之间全新的物流中心。
据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所说,过去哈萨克斯坦主要就是个卖石油的国家,是中亚最大的原油生产国,不过产业结构单一也让国家一直发展不全面,经济一直贫困。要让哈萨克斯坦真正走上发展路,除了石油产业,还得实现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经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十余年推动,哈萨克斯坦的产业结构正逐步优化,变得更加完善和多元化。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已开始快速发展,中国汽车企业以及韩国起亚都在哈国设立了生产基地,年产汽车已经逼近十万辆,不仅帮助解决了本地的就业难题,还让当地民众不用再依赖进口车啦。
眼下,哈萨克斯坦已经和阿塞拜疆达成了协议,而后者也增加了里海渡轮的数量,这样一来,里海渡轮的运力瓶颈就会逐步得到突破。要是项目顺利推进,未来中欧班列经过哈国的线路运能,将从目前的300多万吨提升到700到1000万吨,能有效缓解甚至取代北线的压力,不仅让中国“黄金之路”更顺畅,也有助于哈萨克斯坦实现经济转型,还能在连接欧亚经济走廊的“一带一路”上,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不过,哈萨克斯坦也清楚,这条路不可能完全顺风顺水,技术难关、资金压力、跨国协调等等问题接连不断。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这可不是一次临时应付的合作,而是两国都看中了长远的利益,在战略部署上精心布局,心里头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