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创新药ETF刷屏了。看着那些动辄翻倍的业绩,我隔壁老王又坐不住了,昨天还专门跑来问我:这创新药还能不能追?我笑
着没说话,只是打开电脑给他看了组数据——7只创新药ETF二季度规模暴增129亿,7月单月又吸金近百亿。老王眼睛都直了:"这么多钱进去,肯定要涨啊!"
一、ETF狂欢背后的资本游戏
现在的市场就像个大型真人秀,主动权益基金和ETF明里暗里较着劲。17只翻倍基里,主动基金占了10席,可规模增长还不到ETF的一半。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规模直奔154亿,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也突破120亿——这哪是投资?分明是机构在玩资金接龙!
实际这背后都是有套路的。创新药行情,是外资挑起的。通过对BD项目的收购,制造了一个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多方得利状态。.
石药集团跟阿斯利康的协议,首付才1.1亿美元,后面的销售里程碑到底能不能达到是,谁都不知道。但1.1亿,直接让石药翻倍了,市值增加了400多亿人民币。
那么,资本是相通的,投行先布局,然后海外大药企在找中国药企买个研发成果,合同做的大,首付一点点,但市值的增幅可能是首付的50倍、100倍。等于让港股通的股民出钱帮他们买国内药企的研发成果,外带还多赚一笔差价。所以创新药行情表现的非常强。
正是有这种套路在,所以能有这种多赢的闭环,一旦闭环打破,机构不做了,能跌到哪,谁能保证?所以看清机构动作,尤其是创新药上的机构动作,也是重中之重。
二、当你在看K线时,机构在看什么
去年初那波500点行情还记得吗?当时"紫天科技"8天涨20%,多少人拍断大腿没赶上。结果呢?2月23日之后直接跌回解放前。现在回头看当时的交易行为数据图(见下图),橙色柱体代表的机构资金活跃度早就开始萎缩了。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反观"瑞丰高材",机构资金活跃度与行情高度同步(见下图),最终走出翻倍行情。这不是巧合,而是资本市场的生存法则——没有机构参与的游戏,注定是散户的修罗场。
市场永远在变,但人性永远不变。当你在纠结该买主动基金还是ETF时,机构早就用大数据把每种策略的胜率算得明明白白。就像现在火爆的人形机器人概念,量化模型早在三个月前就捕捉到资金异动。
但普通散户在干嘛?要么听消息追涨杀跌,要么看着K线图自嗨。有次我在营业部遇到个老股民,对着电脑屏幕研究了一下午MACD金叉死叉。我心想:这年头还用肉眼分析行情?
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里,量化数据就是我们散户的夜视仪。别等到账户缩水50%才想起来要学习新工具——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现在的市场都是高端局,机构拿着量子计算机算牌,散户还想着靠运气赢钱。前两天看到个数据吓我一跳:某创新药ETF规模暴涨期间,竟有87%的散户是在阶段性高点买入的!这不就是典型的"韭菜收割机"吗?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