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科技股这两年行情火爆,不少龙头已经翻了好几倍,可有些股票却像“被遗忘的角落”,价格还趴在地板上。数据宝最新统计,电子、通讯、芯片等行业里竟然还有一批估值不高但迟迟没涨的公司。这些滞涨股到底是机会还是陷阱?值得我们深挖一下。
正文:
说到今年A股市场,谁都知道科技板块成了主力军。芯片、算力和AI大模型相关企业频频刷屏,比如寒武纪从54元一路飙到1243元,让不少人直呼看不懂,这波上涨比2020年那次牛市还猛。有意思的是,这次领头羊换了一拨——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大票,因为套牢盘太多,现在拉升起来压力山大,所以主力资金索性转向新热点。
拿寒武纪来说,两年前大家还在嘀咕它连年亏损,“能不能过200元都是问号”,结果现在成了全市场第二高价股,再涨点就冲第一。海光信息、中芯国际这些也都走出了惊人的五倍行情。不少散户看着这些票心痒难耐,但风险其实已经悄悄堆积起来——毕竟回顾历史,每一次暴涨之后总会有一轮回归,有的跌幅甚至能到90%。
这时候就有人开始琢磨:是不是还有没怎么动的“便宜货”?数据显示,TCL科技、京东方A、立讯精密、中天科技等28只电子和通讯类股票,目前估值普遍偏低,而且今年以来要么下跌,要么小幅上涨。这种现象其实很有意思,也透露出几个重要信号:
1. 资金分化明显
本轮行情更多集中在AI和算力赛道,大部分传统硬件或者面板类公司并没有享受到资金追捧。例如京东方A拥有百万级散户,却因盘子太大、“抬轿”成本高,被机构边缘化;TCL科技虽然业绩稳定,但净利润与市值脱钩,说明市场关注点已发生迁移。
2. 板块轮动加速
从过去几年经验来看,每当热门赛道进入调整期,那些被冷落许久的滞涨品种往往会迎来补涨。但这里面也藏着一个误区:很多投资者以为所有低估值资源型或周期性股票都会跟随通胀利好,其实真正决定补涨的是产业链位置和基本面变化,而不是简单的“便宜就是好”。
3. 基金持仓影响显著
当前部分龙头仍由基金重仓托底,即使短期不会快速下跌,但也限制了弹性空间。而中小盘滞涨股如果业绩突然改善或出现行业催化剂,更容易获得超额收益。当然,这里面同样存在结构性的风险,比如东软集团虽然属于AI概念,但高达277倍市盈率让人望而却步,一旦业绩兑现不了预期,很可能继续横盘甚至走弱。
信息增量:
结合产业链分析,目前国内显示面板、电路制造以及通信设备领域正处于技术升级关键阶段。根据IDC及中国半导体协会数据,到2025年全球算力需求将增长40%,国产替代进程加快,有望带动相关企业营收复苏。此外,上交所6月最新公告显示,多家上市公司已启动新一轮智能制造扩产计划,为后续盈利能力提升埋下伏笔。
券商观点方面,中信证券认为,今年三季度后AI硬件需求趋于饱和,将推动传统电子品种补位;中金则提醒,下半年需警惕全球供应链扰动对国产厂商利润端影响;华泰证券更乐观,看好细分领域龙头依靠技术壁垒实现逆势增长。
政策层面,自去年年底工信部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明确鼓励自主创新与核心零部件研发,对比此前“三道红线”政策,新规更强调产业协同发展及资本流入门槛放宽(见表格):
| 政策条款 | 旧版(三道红线) | 新版(数字经济条例) |
|-----------------|--------------------------|------------------------|
| 融资限制 | 严控负债率 | 鼓励合规融资 |
| 技术创新要求 | 有条件支持 | 明确优先扶持 |
| 行业准入门槛 | 严格审批 | 简化流程 |
可操作建议:
1. 精选基本面扎实且受益于国产替代逻辑的小市值标的,例如通信设备、新材料细分领域,在景气度回升初期布局等待催化;
2. 分批建仓而非一次性买入,通过定投方式降低单点风险,同时密切关注季报及行业政策动态;
3. 避免盲目追逐热门概念,高位强势票可以适当减持锁定收益,把握低位优质公司的价值重塑机会。
认知误区揭示:“通胀利好所有资源型股票”的观点并不成立。在当前结构性牛市环境下,仅凭宏观变量判断个别公司的走势容易踩雷,更应结合微观竞争格局与技术迭代速度综合考量。
结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面对眼前这些沉寂许久又似乎充满潜力的滞涨科技股,你是选择坚守冷静等待风口降临,还是果断出击提前卡位?你的投资逻辑又是什么呢?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独家见解!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