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高铁,又双叒叕卡住了。这回不是没钱,也不是没人,而是12万拆迁户硬刚政府,直接导致同奈省停摆8个月。网友一句“要是做中国的省早有高铁了”成了最有共鸣的梗,背后却是越南30年现代化梦想的生生之痛。
有人可能以为,南北高铁只是“慢”,但现实远比拖延更复杂。这个预算超过300亿美元、设计了20多年的超级工程,起点还没画全,征地补偿却先卡死。按照现行土地法,补偿标准只有市价30%。你要搬家,结果政府只肯给市场价三折的钱,能服气才怪。12万人直接抗议,工程一动不动。同奈不仅塌了项目,也塌了省里的钱袋子——整个区域完全停摆了大半年。
不只是高铁,越南城市轻轨建设也死在“征地”这一关。比如西贡(胡志明市)一条轻轨,光是土地征收就用掉7年,原本的预算成倍上涨。而且,这还不是最“刺激”的。你想象一下,同样的路线,飞一趟机票500块,坐高铁反而要600,还没加上恶劣天气。每年三次台风,路基被冲没,这账怎么算都不合适。
经济账过不了,政治账更沉重。高铁困局撕开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伤口。其实,越南不是第一个踩坑的。印尼雅万高铁,早年同样因为土地征收直接进了死胡同,最后靠设立土地银行换地才化解。印度高铁则更狠,政府硬来强拆,结果群众堵路,国家陷入宪法危机,五年愣是铺不出轨道。而越南的特殊性,是土地私有写进法律。政府没钱,只能压低补偿,群众当然不干,最后就只能无限拖延。恶性循环让造价越来越高,国际金融机构都直言不讳:整个东南亚,大型基建只要一延期,成本平均得涨23%。
中国、日本,两条路摆在眼前。日本新干线方案,技术一流,但造价贵到离谱——人均成本相当于越南人整整白干四年。中国方案速度适当下调,但工程效率高,技术路径专门解决这种热带湿地难题。打个比方,中老铁路能爬山涉水,拿过来直接升级。问题是,越南连“选哪家的轨”都拖了快十年,始终摇摆不定。结果全国在讨论“究竟跟谁干”,工程倒成了政客谈判的工具。南北政策拉锯,二十几个省市各自算小账。项目越大,协调机制越失灵,空耗的只是国家和老百姓的未来。
继续这样僵持下去,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要钱没钱,要时间没时间。很快,南北高铁就成了“画饼大赛”。政府寄希望于国际贷款输血,民众寄希望于奇迹降临,可冷冰冰的算账结果令人无语。就像泰国反复横跳中日竞标,十年连火车站都没扩建,再漂亮的PPT也只能贴在墙上。
有没有解决办法?其实还真有。印尼的办法,是专设土地银行,用商业开发权置换地皮,这样既不烧现金还顺便带动就业。埃塞俄比亚干脆用铁路沿线做地产开发,铁路加地产打包,谁也不吃亏。菲律宾棉兰老岛铁路则利用日本超长期ODA贷款,把还款期一拉就是40年,系统性分摊成本。中国当年修铁路,还搞过“市场换技术”的226计划。同样一件大事,你不用硬撞南墙。
越南如果真要突破,光靠补偿打折是绝无可能的。修改土地法,把补偿标准和未来土地增值挂钩,或者分期把高铁拆段建设,都能破局。比如先修河内到顺化,中日可以技术融合,做一条实验线;不同速度列车混着跑,既能见效,也能留出调整空间。更重要的是,补偿机制必须独立、透明,完全交给评估委员会而不是交给地方说了算。只有体制调整到位,谁来投资才是真问题。
越南的高铁项目,其实是一道发展中国家都逃不过的难题证明题。发展不是选“谁家铁轨”,而是用什么样的分配机制和治理体系,把一件复杂的大事做成。中国用30年给出标准答案,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气呵成。德国走了百年,城市群和高铁联动起来,区域经济焕然一新。对比这些国家,越南现在的最大成本其实是时间,反复摇摆,最昂贵的不是错选方案,而是像今天这样什么都没干成。
网友一句调侃,其实说出了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心里话。你可以继续争论哪个方案“性价比”高,也可以学学把东京地铁图P成河内城轨规划的自黑风格,但有一点是铁律——先让列车跑起来,这才是所有现代化国家共同的起点。停滞不前,才是最大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