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于东来人设崩塌的真相,是他把全国网友都当成了许昌员工

点击次数:91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10-08 16:44:39
大家都说,这年头最硬的通货,不是黄金也不是茅台,而是“良心企业家”这个人设。 这玩意儿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一旦立住了,那就是行走的美金,流量的印钞机。 而胖东来的于东来,一度就是这个人设的珠穆朗玛峰。 在商界同行们还在卷996、把“兄弟”送向

大家都说,这年头最硬的通货,不是黄金也不是茅台,而是“良心企业家”这个人设。

这玩意儿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一旦立住了,那就是行走的美金,流量的印钞机。

而胖东来的于东来,一度就是这个人设的珠穆朗玛峰。

在商界同行们还在卷996、把“兄弟”送向ICU的时候,于东来已经把员工宠成了神仙,休假、涨薪、不开心就放假,活脱脱一个零售界的乌托邦。

但魔幻的是,风向说变就变。前脚还是全民学习的商业教父,后脚就因为几句话,人设的漆皮掉了一地,搞得好像昨天还在夸他的人,今天就想把他挂在城门楼子上。

这事儿特有意思。

因为它把一个残酷的商业真相给扒开了:一个企业的神话,往往也是它最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而于东来,就是那个脚后跟泡在舆论海水里的人。

我们得先搞明白一个基本盘,胖东来的成功,到底是不是于东来“心善”的结果?

是,但又不完全是。

说于东来是个厚道人,我相信。但他更是个顶级的商人,他对人性的洞察,比很多天天把MBA挂嘴边的职业经理人要深刻得多。

他那一套“对员工好”的组合拳,本质上不是做慈善,而是一套精密到令人发指的商业闭环。

高工资、高福利、高情绪价值,换来的是什么?

是超低的人员流失率和超高的员工忠诚度。一个在胖东来干了五年的收银员,对商品的熟悉程度、对服务的理解,能把那些干一天算一天、天天想着跳槽的临时工干翻在太平洋。

这种忠诚度,最终会转化为一种近乎变态的服务力,传递给消费者。你在别家超市受的气,在胖-东来这里能给你熨平了。你买个西瓜,人家不仅给你挑最好的,恨不得还帮你把籽抠出来。

这种体验,就是胖东来最坚固的护城河。

所以,你看,这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爱与和平”,这是一笔冷冰冰的账。于东来用远超行业的成本,买断了员工的敬业心和消费者的忠诚度,然后在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形成了绝对的口碑垄断。这生意经,念得比谁都明白。

这套模式,就像一个绝世高手自创的独门武功,威力无穷。但问题也出在这里,这门武功,只有他自己会耍。整个胖东来的运转,都深度绑定在于东来这个“人”的IP上。

他不是CEO,他就是胖东来的操作系统。

这套操作系统的内核,是他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对商业的理解。在许昌、在新乡,在他能亲自巡店、亲自开会的地方,这套系统运行得完美无缺。

但当互联网把胖东来和他本人,从一个区域性神话,放大成一个全国性的公共议题时,这套个人化的操作系统,就开始出现致命的BUG了。

第一个BUG,是关于电影《731》的争议。

网友希望他的影院能支持,这事儿本身没毛病。于东来的回复,大意是反对传播仇恨。这话单独听,好像也挺“伟光正”的。但放在那个具体的语境下,就显得无比的“拎不清”。

他错在哪了?

他错在用一个商人的感性,去触碰一个民族情感的高压线。他习惯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当那个说一不二的大家长,习惯了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一切。

但互联网舆论场不是他的员工大会,没人会因为你是“好老板”就无条件理解你。在这里,你说的每一个字,都会被放在显微镜下,用最苛刻的意识形态标准去审判。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自己不熟悉的战场上,发表不合时宜的观点,这不叫真性情,这叫裸奔。这就像一个拳击手,非要去跟人在辩论赛上比谁的观点更有力,结果只能是被对手用逻辑和唾沫星子淹死。

第二个BUG,是力挺西贝的预制菜。

罗永浩炮轰西贝,群众跟着义愤填膺,核心是觉得被“欺骗”了。我花大价钱来你这儿,是想吃大厨现炒的锅气,不是想吃料理包加热的工业品。

这事儿本来跟于东来八竿子打不着。

结果他跳出来为西贝站台,认为这是行业趋势,能保证品质和效率。

他这话说的对不对?站在餐饮工业化、标准化的角度,可能没错。这是一种典型的“老板思维”或者说“产业思维”。

但是,他又一次搞错了自己的身份。

公众眼里的于东来,是消费者的代言人,是那个为了让大家吃好西瓜,可以把整个采购部逼疯的神。大家粉他,是因为他永远站在顾客这一边。

结果他一屁股坐到了老板那边,开始跟大家科普“预制菜的好处”。

这就好比你最信赖的那个美食博主,突然开始跟你说,其实外卖料理包跟米其林三星的后厨是一个标准。你什么感觉?

你只会觉得,他妈的,这孙子也收钱了。

这事儿的核心矛盾在哪?

在于东来这个“人”和他所代表的胖东来这个“品牌”,出现了人格分裂。他本人,是一个浸淫传统零售多年的实体生意人,他能理解并共情同行在成本、效率、标准化上的挣扎。但他的品牌,却是一个被消费者神化了的、绝对“顾客至上”的图腾。

当他用生意人的逻辑去发言时,就等于亲手给自己的图腾上来两锤子。

他想讲商业逻辑。他想讲产业发展。他想讲些实在的。

可大家想听吗?

大家不想。大家只想看到那个永远正确、永远爱护我们的“于爸爸”。

这就是被捧上神坛的代价。你不再是一个可以犯错的凡人,你是一个符号,一个承载了大众美好想象的偶像。偶像,是不能有“老板思维”的,偶像是不能说“我理解资本家”的。

偶像只能说,你们想要的,我都给。

说白了,于东来和他亲手打造的胖东来,正在遭遇一场“规模不经济”的危机。不是经营规模,而是声誉规模。

他的个人IP,已经远远超出了他能掌控的范围。过去,他的话只需要对许昌的几十万市民负责;现在,他得对全国数以亿计的网民负责。

而这两拨人,对他的期望和评判标准,完全是两个次元的东西。

这就是胖东来真正的困境。不是扩张不扩张的问题,而是如何“去于东来化”的问题。

如何把他个人的光环,内化成一套可以复制、可以传承、不依赖于任何一个“神”的企业制度和文化。如何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公关体系,去应对那个他完全不熟悉的、充满恶意的舆论丛林。

否则,胖东来永远只是那个“小而美”的奇迹,是于东来一个人的行为艺术。他的每一次“真性情”发言,都可能成为公司的一次公关海啸。

毕竟,商业世界里,把公司命运和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绑在一起,就像把身家性命押在A股的K线上一样。

你以为是价值投资,其实只是在瞎积薄发。

而运气这东西,你懂的,总有用完的那一天。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