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正当世界各国还在为经济危机喘气的时候,中国大地上已硝烟滚滚。在短短几年里,我们的田野变成了战场,农民变成了战士,而敌人的枪口,竟然有时候并不是对着侵略者。你能想象吗?就在所有人以为“同仇敌忾”时,一支本是盟友的部队却悄悄掉转枪口,目标直指自家“兄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看似荒诞的事?背后的真相,绝对让人大开眼界——当年抗日的敌人到底是谁?
一边是八路军刚刚和国民党“握手言和”,另一边却是你来我往、刀枪相见。要说抗战时期国共关系,有人说像打牌,有人说像下棋,其实更像一锅夹生饭——外边是一层和气,里头暗藏火药味。这年春天,八路军在晋东南奋勇杀敌,结果一回头,后背也不安全。国民党不但没有全力抗日,居然还出兵围攻八路军根据地。要说这理由,国民党高层是“防范潜力威胁”,而对老百姓来说,却像是“自家人掐自家人”。事情闹到这一步,难道“抗战”已经变成了两头“打架”?
咱们中国的抗日故事,很多人都熟,打鬼子,啃窝头,没有坦克也要拼命守着家门。但凡事细琢磨,这一切都没有表面那么简单。1939年,日军在北方大打出手,八路军同时迎来两面夹击。一边要顶住日本人的猛烈进攻,另一边却要防着国民党“趁火打劫”,搞“磨擦战”。有人说:“国民党是和稀泥,八路军是硬骨头。”但这些说法,其实夸张了局部,忽略了背后盘根错节的矛盾。乡亲们最直接的体会,是突然军队来收粮、碉堡边炮弹响,自己屋前的庄稼全成了“缓冲地带”。有人抱怨:“鬼子来了能理解,‘自己人'怎么也打上门?”也有人看得开:“中国人不都爱‘窝里斗'?历史总是跳不出老毛病。”
眼看仗打红了,民间却苦不堪言。有些人觉得“兄弟阋墙”不过短暂阵痛,和气一会儿还能重归于好。可实际情况远远没这么乐观。位于牧牛池村的敌军困兽犹斗,八路军进攻陷入僵局,国民党则把持着高地与碉堡,不紧不慢地等着变天。其实这个时候,大多数民众已经不在乎谁手里拿枪,谁穿什么制服。大家心里有数:只要打不完,百姓就跑不了灾、忍不了饿。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开始流传一种悲观看法:“抗战迟迟未决,八路军势力膨胀,日后终归还是‘祸患'。”反方声音也高喊:“和八路军合作只能是权宜之计,他们不听调令,根本靠不住。”于是,所谓“统一战线”也就成了表面文章,像隔夜馒头,看着有嚼头,其实一口下去又干又噎。
就在众人以为双方要僵持下去时,惊人的反转出现了。八路军不仅没有停止进攻,反而掌握主动。一门从日军手里缴获的机关炮,虽然用来打地面不咋地,但一炮轰出,敌人阵地尘土飞扬,心理防线先崩了。所谓“碉堡坚不可摧”,不过是宣传,遇上真正的胆识和智慧也一文不值。这回八路军打了个漂亮的包抄战术,李继孔、吴诚忠带队左冲右突,敌军瞬间溃散。正如早先埋下的伏笔——敌军其实并无死守的决心,更担心被围个水泄不通。就这样,“纸老虎”真相大白,一夜之间阵地失守,追兵赶上,不少敌军装作“自家人”,可一声“长官”暴露身份。原来,这场“自家人打自家人”的混战,其实比想象更错综复杂。
局势看似平息,八路军把阵地拿下,形势一片大好。可事实并非如此。敌军表面溃散,转头又化整为零,隐入山野;更要命的是,八路军补给紧张,弹药有限,后路不稳,胜利背后暗藏危机。与此同时,国民党高层非但没有反思,还一再下令试探八路军底线,继续对晋东南进行渗透。两边磕磕碰碰,大家都觉得不痛不痒,其实已经各怀鬼胎。更糟糕的是,每当出现一点磨擦,基层士兵和普通百姓之间的矛盾陡然加深。士兵苦,百姓更苦,分歧越拉越大,仿佛任何一次擦枪走火都可能演变成新的大冲突。大家嘴上说“联合抗日”,心里都明白:“我防着你,你也防着我。”真正要走到一起,难之又难。
说了半天,不如实在点。有人老在宣传“团结就是力量”,可你看看国共两家的合作劲头,简直像两口子凑合过日子,吵了和,和了吵,能合个三五年就谢天谢地。什么“共同抗战”,有时候还不如说是“共同防备”。八路军每逢危机,冷静应付,功劳是有,压力也大。国民党那边,遇事就喜欢甩锅:“不怪我,是对面不听话。”真要是不看成绩单,还以为他俩天天作业抄对方,考试都能及格。其实一看底子,矛盾一堆。就算八路军将领个个有勇有谋,一个“吴诚忠”能顶七八个普通兵,可对手的消极抗战和防备心脏,早让这场仗变了味。说你们两边都好,算得上润滑剂,可是不是油泥就没人说清楚了。你说抗战胜利靠谁?说实话,还得靠苦熬能力和互相咬牙。谁要觉得太理想,真得敲一下脑门:别把历史当童话。
你是不是也觉得奇怪,说是“同仇敌忾”,怎么枪口却一时对着鬼子、一时对着自己兄弟?国民党说自己在正面“浴血抗战”,可背地里却对合作伙伴下手,这种“联合”是不是太儿戏?反过来说,八路军步步为营、机敏应变,要是没有国民党的掣肘,能赢得更快、更少流血,是不是也说不准?有人夸国共合作,说成“民族大义”,也有人觉得那根本是无奈之举。你怎么看?你觉得,那时候的中国,是合作重要,还是防着身边人更靠谱?留言说说你的真实想法,这事谁都有自己的判断,别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