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炒股当马拉松,有人把它当百米冲刺。
两位朋友的结局就像赛场上截然不同的步伐:老周稳稳跑了六年,从没追过一波热点,靠一套“高股息蓝筹”策略把十万变成十八万;小李追涨停板,短期狂喜后去年亏了二十万。
开头就是这张对比图,够刺激吧。
老周的玩法不复杂,但有三条硬标准,像老工匠做老味道豆腐,讲究火候和秤数。
第一条,股息要是真刀真枪的那种——连续分红五年,近五年平均股息率在三成(注:这里是指3%)以上;第二条,体量要大,市值跑不过一千亿的别看;第三条,行业位置要靠前,通常是前三名的老牌企业。
举例来看,长江电力、贵州茅台、中国神华这种挂牌在前列的公司,正符合这些条件。
把数字放回现实:老周2018年买入十万长江电力,当时股息率约为4.2%,靠着每年拿下来的分红再买入,到2024年账面和分红合计约十八万,六年净增八万。
再看反例,邻居老王掏了钱去买一只小盘股,表面股息率有六个点,结果公司翌年亏损,分红取消,股价下跌四成,最后赔了三万,这就是“伪高股息”的教训。
为什么这套方法行得通?
关键在于两样东西稳定:经营和现金分配。
行业龙头往往背后有刚性需求或资产壁垒,像发电、煤炭、白酒这种行业,不会因为一季风凉就消失客户;巨额现金流让董事会更倾向于把利润以股息形式回报股东,而不是空喊增长目标却画饼。
以贵州茅台为例,连续二十年分红,2023年每十股派259元,这并非小数目,持股一千股当年能拿到二万五千多元现金。
操作上老周分三步走:用筛选器把“近五年平均股息率≥3%”的公司挑出来,接着在结果里剔除市值小、行业地位靠后的标的,最后守着估值低点再买入——例如观察市盈率,蓝筹股跌到十倍或更低,通常被他视作“买菜价”,像长江电力在2022年一度只有八倍,老周在那段时间加了仓,随后的回升让他吃到一波不错的收益,PE升到十二倍那一波就赚了不少。
也有人持不同观点:反对者会说,高股息策略错过了许多高成长股的暴涨,长期复合回报可能不如主动选成长股或配置指数基金。
举个实际对照,某些科技股十年内走势让人眼花,年化回报远超十个百分点,分红低但市值增长带来的财富效应明显。
再者,高股息不等于无风险,若宏观环境恶化或行业被替代,蓝筹也会受到冲击。
反驳这种质疑的证据在于风险与回报的权衡:愿意承担波动的人可能拿到更高回报,追求稳定现金流的人则更适合老周路径。
选择权回到个人时间和承受力。
路人的反馈不少,有人在评论区写道“我没时间盯盘,这招稳稳的”;也有人提醒要警惕财务造假或一次性分红带来的误导,建议把分红历史、自由现金流、负债率都纳入判断。
再补上一点行业背景:国企和行业龙头的分红政策往往受体制和股东结构影响,政府或大股东稳定回报意愿强烈,这也是蓝筹分红可持续的一个原因。
回到开头的那场对比赛,关键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能不能一直跑下去。
老周的方式像养盆慢开花的多肉,虽不惊艳但能存活并慢慢长大。
读到这里,不妨在评论里说说倾向哪一队:追速的“小李队”还是慢稳的“老周队”?
哪个案例更打动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