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那边的算盘,最近又打到了乌克兰头上。五角大楼批准了一个计划,说是要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评估报告写得挺轻松,不会影响美军库存。听着就像卖家在推销,说货够用,你拿几枚没事。可这事一传到莫斯科,空气都紧了。
“战斧”这玩意儿可不一般。它是亚音速远程巡航导弹,最大射程能超过2000公里。换句话说,从乌克兰发射,莫斯科就在打击圈里。战斗部重约450公斤,比乌克兰现在用的无人机厉害多了,真要打到俄境内,一两枚就够让局势炸穿天花板。
五角大楼把决定权交给了特朗普。他倒也有点戏剧感,一会儿说“我已经做出某种决定”,一会儿又说“不打算现在提供”。10月17日,他在白宫和泽连斯基闭门会谈后明确表示,不供应这些远程导弹,至少现在不提供。他还强调,美军不会教任何国家操作“战斧”。但这可不是简单的拒绝,分析都看得明白,特朗普是把“战斧”当成谈判筹码。上海社科院的孙祁就说了,特朗普这一招同时兼顾施压与交易,这事已经从“讨论可能”变成了“随时能用”的政策工具。
俄罗斯方面反应比美国快得多。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接开火,她说“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无助于解决冲突,更无助于兑现美国现任领导层的竞选承诺”。意思很清楚,美方这步棋是政治作秀,不是解法。她还强调,过去几年已经证明,军事化和武器输送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俄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卡尔塔波洛夫的回应更打直球。他讲得挺有味道,“我们的回应将强硬、模糊、有分寸且不对称”。这四个词摆在一块,就是“我们不光要回击,还要让你猜不透怎么来的”。他还加了一句底气十足的,“我们非常了解这些导弹,知道它们怎么飞、怎么击落;我们在叙利亚有过经验,这没什么新奇的”。听着像是老兵讲战场故事,但背后是俄罗斯的底气:他们手里有S-350、S-400和“铠甲”,这些防空系统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拦“战斧”。
俄军事分析家尤里·克努托夫更具体,他估计“战斧”甚至到不了部署点,一旦进入乌克兰领土,俄防空系统有能力直接摧毁。从他的语气看,不光是不怕,还带着点信心。
美国智库的分析倒挺冷静。如果乌克兰拿到射程1600公里的标准版,可以打击俄境内1655个军事目标,67个空军基地都在范围里。要是换成射程2500公里的增程版,能打的多达1945个目标。这数据摆出来,乌克兰当然心动,但问题不在射程,而在发射。
乌克兰要发,就得先有平台。可它缺海军能力。大多数“战斧”是从舰艇上打的,乌克兰连像样的舰都不多。如果换成陆基版,那得有“堤丰”发射系统。问题是,美国才开始生产,数量少得可怜。德国都得等一年半才能拿到设备,欧洲的第一套要到2026年底才能建好。这意味着,就算政治上开口子,技术上也得等。
更尴尬的是,美国库存有限。自2022年以来,美国只采购了200枚“战斧”,其中120多枚已经发射。新美国安全中心专家斯泰西·佩蒂约翰估算,美国最多能拿出20到50枚给乌克兰,可乌军要打出战略效果,每个月得用上百枚。差距摆在那,护航都成难题。
俄方没坐等美国做决定。美国战争研究所9号发布报告,说明俄罗斯开始在加勒比动手:和古巴签了军事合作协议,暗示可能在那里部署导弹系统。这一步走得太有寓意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子重新出现。如果俄真的在古巴部署“榛树”弹道导弹,那美国本土就会被直接威胁。俄这下不是口头警告,是动真格的。
普京还把“战斧”问题和核军控绑在一起。在瓦尔代辩论俱乐部上他提议,明年2月《新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到期前,美俄可以考虑延长限制条款。但话锋一转,他警告,只要有核大国重启核试验,俄也会跟着恢复核试验。你细品,这种表态就是拿核安全换谈判地位,把主动权往俄手里拉。
俄方动作可不仅在军事层面。外交上它已经成功地把乌克兰问题拉回俄美谈判桌。通过把“战斧”的援助和核军控挂钩,俄罗斯让外界重新看见,这事不是俄乌直接对打,而是美俄的战略角力。
乌克兰这边也在做平衡。泽连斯基强调,“我们从未攻击俄罗斯平民,这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最大区别,如果我们讨论远程导弹,只针对军事目标。”这话一听就知道是为了防舆论反噬,因为大家都明白,一旦打到莫斯科,不管目标是什么,战争性质就变了。
冬天快到了,大家都在等一场答卷。美国手握钥匙,俄罗斯在布防,乌克兰盯着远程打击的机会。形势被推到悬崖边,但没人敢往前迈那一步。
普京那句话其实最能说明如今的局面:“通过军事化解决不了问题。”可现实偏偏在往军备那边推。特朗普在计算,俄罗斯在布局,欧洲在观望,乌克兰在等待。不同的方向,却扎在同一个节点上,“战斧”。
现在的节奏像走钢丝。特朗普一改口,美国库存一紧,俄罗斯防空一升级,古巴又重新被拉进棋盘。历史在轮回,只不过演员换了,剧本重写了。没人明确说结局,但空气里的紧绷早说明了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