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熟悉的倪萍老师又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不过这次不是因为她自己,而是因为她那位平常不太露面的丈夫,导演杨亚洲。
很多人对杨亚洲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倪萍的丈夫”这个身份上,觉得他挺低调的。
可谁也没想到,这位已经69岁的导演,突然凭借一部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一下子火遍了全网,让不少网友都惊叹,原来倪萍老师身边还隐藏着这么一位“大神”,以前真是被大家熟悉的光环给遮住了。
要说这部剧到底有多火,咱们得看看实实在在的数据。
根据文章里的说法,这部剧播到最后,收视率竟然冲到了3.87%。
这个数字现在听起来可能没什么概念,但要知道,在现在这个家家户户都用手机、平板看视频的时代,能让那么多人守在电视机前看剧,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这个成绩,基本上刷新了央视一整年的收视纪录。
不仅国内火,国外也反响热烈,知名的流媒体平台网飞(Netflix)都连夜找上门,买下了版权,准备在全球范围内播放。
同时,国内非常有分量的白玉兰奖也给了它五项提名,国家广电总局更是直接把它放在了“2023年度中国电视剧选集”的第一个,这可以说是官方盖章的最高肯定了。
一时间,杨亚洲这个名字,从一个相对幕后的导演,变成了大家口中能把主旋律题材拍成流行爆款的“金牌操盘手”。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快七十岁的导演,是怎么做到把一个听起来可能有点严肃、有点说教意味的主旋律故事,拍得让年轻人喜欢看,还让外国人抢着买的呢?
这里面其实没什么神秘的,就是实打实的真功夫和用心。
首先,他拍戏最讲究一个“真”字。
现在的电视剧,尤其是行业剧,最怕的就是拍得不专业,让懂行的人一看就笑话。
比如拍医疗剧,很多导演可能觉得,血浆弄得逼真一点,演员叫得惨一点就行了。
但杨亚洲不这么干。
据说在拍《沉默的荣耀》里一场重要的手术戏时,他做了一件让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他把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的主任医师请到了拍摄现场。
这位主任不只是来当个顾问提提意见,而是像“第二副导演”一样,全程盯着。
手术台上的无影灯该打什么角度才对,用电刀切割时冒出的烟雾应该是什么样的,旁边的护士递手术器械应该先递哪个、后递哪个,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跟真实的手术一模一样。
一条镜头拍完,那位主任医师在监视器旁边看了都点头,说这水平,拿去给医学院的学生当教学片都没问题。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真实的极致追求,观众在看的时候才会相信,觉得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
当观众信了,剧中人物的一句台词,比如“刀开的是病灶,也是人心”,才能真正触动到你,让你觉得有分量。
其次,杨亚洲是个不怕“慢”的人。
他的导演生涯起步不算早,43岁才真正开始执导自己的作品,比很多同龄的大导演晚了差不多十年。
在现在这个追求快节奏、追逐流量的时代,很多人都怕自己慢一步就被淘汰了。
可杨亚洲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把“慢”当成了自己的优势。
比如,当年拍反映农村教育的电影《美丽的大脚》时,他没有坐在城里的办公室里凭空想象,而是直接搬到山村小学里住了三个月,跟校长一起吃饭,一起生活。
他把学校里孩子们做操时的真实状态,村里广播站带着杂音的广播声,全都录了下来,当作最宝贵的素材。
回到剧组后,他让演员们去模仿这些真实的细节,而不是凭空去表演。
再比如,拍电视剧《家有九凤》的时候,为了拍出北方冬天那种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很通透的感觉,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大部分场景都用自然光拍摄。
这意味着整个剧组都要看老天爷的脸色,等太阳、抢光线,拍摄进度自然就慢下来了。
但正是这种“慢工”,才换来了那种用灯光打不出来的生活质感。
这种坚持,让他可能错过了很多所谓的商业机会,但也让他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观众一看就知道,这是杨亚洲的作品。
所以说,他69岁的这次“爆红”,不是运气好,而是几十年坚持下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回报。
再有,他的成功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他的妻子倪萍老师,在他创作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倪萍曾在节目里开玩笑说,杨亚洲经常为了改剧本,凌晨三点还不睡觉。
这听起来像个工作狂,但其实他们夫妻之间有很好的分工。
杨亚洲的每一部作品,倪萍都是第一个读者和观众。
在剧本讨论会上,倪萍的任务就是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挑毛病,专门找那些听起来拗口、不接地气的台词。
只要倪萍觉得“这话普通人听不懂”,杨亚洲就会立刻修改,直到倪萍说“这下对了,我妈都能听明白”,这一页剧本才算真正过关。
这其实就是最有效的市场测试,保证了作品能被最广泛的观众所理解和接受。
此外,他们的儿子杨博在美国的大学教电影,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有很深的理解。
父子俩还一起研究怎么把中国的“家国情怀”故事,用一种外国人也能看懂的方式讲出来。
所以,杨亚洲的作品既能让中国观众产生共鸣,又能顺利地走向世界,这里面有他全家人的智慧。
最后,他特别懂得如何处理情感的表达。
就拿《沉默的荣耀》这部剧来说,它讲的是隐蔽战线的故事,按理说应该有很多紧张刺激的情节,比如枪战、追捕等等。
但杨亚洲却选择了一种更内敛、更深入人心的方式。
他把故事的核心情感定为“愧疚”。
剧里的主角吴石,是一名地下党员,他每次把情报送出去,都可能意味着有战友会因此暴露和牺牲。
这种内心的煎熬和负罪感,要怎么表现呢?
杨亚洲没有用大段的台词或者激烈的冲突,而是用了一个非常安静的镜头:吴石每天完成任务回到家,关上门,然后慢慢地、沉重地把门闩插上。
当门闩“咔哒”一声锁上时,观众能感受到的,是他把所有的恐惧、不安和愧疚都锁在了心里的那种沉重。
这种不动声色的处理,比任何大场面都更能震撼人心。
也正是因为抓住了这种能跨越年龄的真实情感,这部剧才能吸引到那么多年轻观众,据说29岁以下的观众比例占到了42%。
这部剧火了之后,还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剧中人物吴石将军在福州的故居,游客量一下子暴涨了三倍,管理部门不得不晚上都加开场次。
原著小说也跟着加印了二十万册。
甚至剧中人物用过的一款钢笔,在网上的搜索量都飙升了一百八十多倍。
这说明,一部好的作品,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屏幕本身,它能带动文化旅游,能让大家对一段历史产生兴趣,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杨亚洲用他的作品证明了,年龄从来不是限制,只要对自己的专业有足够的热爱和钻研,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好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