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CEO,来总,王高飞,亲自下场了。
他转了篇雄文,核心思想是劝大伙儿,尤其是那些企业们,别一有点风吹草动就哭天抢地,嚷嚷着“有刁民要害朕”,非得把正常的批评和“黑公关”摁在一个盆里搅和成一锅浆糊。
这话说的,正义凛然,仿佛心心念念的都是咱们这片网络舆论的晴朗天空。
可我盯着这条微博,怎么咂摸都感觉尝出了一股子黑色幽默的味道呢?
就在他老人家振臂高呼的前一天,微博的刀才刚见了血,寒光一闪,204个账号说没就没,上千条内容直接化成了赛博空间的数字尘埃。
这画面简直奇妙到让人想鼓掌。
感觉就像一个刚把人送上电椅的行刑官,回过头就掏出一本小册子,要跟大家促膝长谈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前脚刚说完“质疑,批评是可以的……但是就事论事”,后脚“批量发布不相关评论、恶意关联炒作”的大帽子“哐”就扣下来了,连个申辩的机会都没有,直接一键格式化。
这个“但是”,简直是整场大戏的灵魂,是成年人世界里最妙不可言的潜台词。
你还记得小时候不?
爸妈总是那套说辞:“你考了100分,我们很高兴,但是,不能骄傲。”
前半句是哄你开心的前菜,后半句才是那碗黑黢黢、苦到钻心的中药。
微博这套逻辑,简直是把这套话术玩出了花。
平台慷慨地递给你一个麦克风,说“来,畅所欲言”,感觉特棒。
可麦克风的电源开关、音量旋钮,甚至那个能让你瞬间失声的静音键,都牢牢攥在人家手里。
“黑公关”,这词儿现在可真香,简直成了企业界的万能膏药,哪里不对贴哪里。
产品爆出要命的安全问题,怎么办?
第一反应不是检查、道歉、召回,而是先熬夜憋出一篇声泪俱下的小作文,控诉自己正遭受史无前例、有组织有预谋的网暴和商业打压。
你瞅瞅,这手移花接木玩得多溜,一个严肃的公共安全事件,瞬间就被扭转成了一场“商战风云”的狗血剧。
咱们这些真金白银买了东西的消费者,注意力立马就被带跑偏了,从“这玩意儿到底还敢不敢用”变成了“哇,快看,他们斗起来了”,手里捧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玩意儿,反倒成了看戏的吃瓜群众。
这套打法为什么总能得手?
因为它死死地拿捏住了人性。
比起那些冷冰冰的技术参数和又臭又长的调查报告,谁不爱看“谁是卧底”的悬疑大片呢?
企业把自己包装成一朵在狂风暴雨里摇曳的白莲花,那叫一个楚楚可怜,太容易激发吃瓜群众泛滥的同情心了。
来总的这番“提醒”,恰恰说明他才是把这里面的弯弯绕绕看得最透彻的人。
他当然清楚,要是放任所有公司都这么玩,把微博当成自家后院,想怎么洗白就怎么洗白,那这个平台的公信力也就甭要了。
一个广场要是只剩下一种声音在回荡,那它很快就会变成一座纪念碑,而不是一个能让大家唠嗑的广场。
所以他必须得站出来说几句场面话,既是敲打那些想用“黑公关”堵住天下人嘴的企业,也是安抚平台上亿万嗷嗷待哺的用户:“大家看,我跟你们是一头的,我也烦死他们这套了。”
但这底下真正的算盘是什么?
是平台要死死抓住“最终解释权”。
到底啥是“正常批评”,啥又是“黑公关”,这个定义的权力,必须在我手里。
我说你是批评,你就是良药苦口;我说你是带节奏,那你就是牛鬼蛇神。
你仔细品品微博官方公告的用词,写得那叫一个滴水不漏:“恶意关联”、“不相关评论”。
这些词的边界在哪儿?
就像地平线,你永远看得见,但你永远也摸不着。
它极具弹性,能像个橡皮筋一样,精准地套在任何一个平台觉得“刺耳”的声音上。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精心计算过的权力平衡秀。
平台、企业、用户,三方在一个巨大的网络斗兽场里互相角力、互相试探。
企业揣着真金白银,是平台的金主爸爸,不能往死里得罪。
用户捏着流量,是平台的命根子,也不能真把人逼急了。
于是,平台就成了那个走钢丝的,时不时得左右摇摆一下,以示公正。
封掉几个账号,是给金主一个交代,意思是“你看,我在管了”。
CEO再出来说几句公道话,又是为了稳住用户,告诉大家“放心,我心里有数”。
只是,咱们这些在钢丝底下仰着脖子看表演的,有时候真觉得脖子酸得慌。
因为我们慢慢发现,那个走钢丝的人,好像随时能根据风往哪边吹,来决定是朝左倾斜一点,还是朝右歪上那么一下。
而那句掷地有声的“就事论事,别脱离事实”,在很多时候,事实本身就像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说她今天该穿什么颜色的裙子,她就得穿什么颜色。
毕竟,当对手拥有能随时让你“物理消失”的权限时,你还想跟人家心平气和地讨论事实的“本来面貌”,多少就显得有点天真烂漫了。
最终,这场关于谁来定义批评的闹剧,没有赢家。
企业或许靠着一时的舆论操控混过去了,却把消费者的信任当柴火给烧了。
平台靠着“拉偏架”维持了商业帝国的运转,却也在用户心里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
而我们呢?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转和噤声中,要么学会了沉默,要么干脆投身于另一场更没营养的狂欢。
因为说句真话的成本,实在是太他娘的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