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这一生跌宕起伏。少年倚在大明殿柱上,父丧宗室夺位、外戚专权、蒙古劲旅虎视眈眈,七年都没能亲政。
二十一岁那年,他才真正坐在龙椅上。可刚有点脾气,就遭遇天灾:南方旱灾夺了朱元璋父亲的性命,也让元朝对南方的控制力雪上加霜。
紧接着黄河决堤,一时间饥乱频生,眼看整个天下都要散了。
这时,一个叫刘福通的冒了头。
他原是韩山童的助手,起义前夜韩山童因内鬼泄露被杀,刘福通就把他儿子抬出来当旗帜,硬是把红巾军坚持下来。
他骑着高头大马,踏着乱石,先在江南站稳脚跟,又一路南下,元朝调集四面八方的兵马去镇压,只换来更多地方势力拥兵自重。你打着打着,就给朱元璋腾了地盘。
“当年我们跟刘福通掐了这么多年,还真制衡了自己”,有人后来这么感叹。
而元顺帝那阵子乐得合不拢嘴:红巾军都被我们打掉了,哪儿来的朱元璋?
他连刘福通都不如,镇压完刘福通,肯定没问题。
于是他把扩廓帖木儿和李思齐调去关中,一扫而光。“只要朱元璋不去云中,咱就当没看见他。”扩廓帖木儿挂帅时还放过狠话。
结果才打了一仗,就在山东遇上了徐达。
那天拂晓将至,徐达率先出击,几千步卒冲锋,元军顿时乱了阵脚。
扩廓帖木儿一看人头往后倒,长长叹了口气:“这不是刘福通的速度,这是徐达的节奏。”
朱元璋在后方用的是徐徐图之的战法:先拿下山东,再进河南,一口一口啃。
你看刘福通打仗图的神速,可后方根本没补给,战线一长就崩了;朱元璋军队则是士兵同乡聚义,后勤军师团一个不落,连军师宋濂都上阵写檄文——“奉天北伐讨元檄文”声泪俱下,号召天下汉人归附。
很多本来愁眉苦脸的百姓,看完檄文都当场叩头:“朱公恩德,大雪初消!”
元顺帝这回开始慌了。接连几场败仗之后,他才知道:朱元璋可不是他眼里的二流起义军,更比刘福通强多了。
你要说他当初为什么轻敌?正因为他低估了这个枯井里冒出来的群雄。
他还以为地方诸侯能挡住朱元璋的脚步,可那些诸侯在朱元璋面前连根救火棍都算不上。
打下山东没多久,徐达又旋师河南,拔下潼关守住。四个月,一处处城池化为尘土。
元顺帝终于明白,一次轻敌导致了N次大败,根基也被朱元璋一点点啃没。
你看那些红巾军头目,一个个兵力虽多,却缺忠诚;朱元璋麾下都是同乡骨肉,甘愿跟着吃苦,打硬仗。
而此时元朝内部还在内耗。
拓跋贵族争权夺利,权臣结党乱政,根本无暇北顾。
若是当年镇压完刘福通就立即南下,或许能一举遏制朱元璋,可他们却沉迷于胜利的幻象,甚至还在宫里设宴,指着地图分赃。
天时地利都抛给了朱元璋,只剩下他们自己空喊“天下已定”。
等到元顺帝决定亲征,大军都挺进到黄河边了,朱元璋早已打通政权和人心,一纸檄文带来的不仅是降附,更是对失败者的嘲弄。大明殿的鼓乐声也成了丧钟。
元顺帝最终只得策马北返,从西凉一路撤退到科尔沁草原。
朱元璋的成功让人感慨: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有官员后来这样总结:“朱元璋靠着贩盐的积累,开始收拢饥民,势力逐渐壮大;元顺帝却把朱元璋当成刘福通二流红巾军,结果把天下拱手让人。”
正因为轻敌,他一次次输给那个自己小看的对手。
当元顺帝踏上北归的征程时,蒙古草原的狼烟中,他才悟出最大的失误:误以为朱元璋的战力等于刘福通。
可惜,天命一旦改写,就再也回不去了。
信息来源:[《明史·太祖纪》、《元史·顺帝本纪》] 参考资料:[张廷玉《明史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