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再敢说老百姓抠门我跟谁急!超市里临期食品被抢空,直播间9.9包邮秒光,景区门票涨50块骂声一片——这哪是抠?分明是把每一分钱掰成八瓣花!别总盯着咱们钱包鼓不鼓,先问问:工资条敢不敢晒朋友圈?房贷车贷压得喘不气,孩子补习班比大学还贵,爹妈看病像抽盲盒,谁敢把养老本掏出来蹦迪?消费起不来?压根不是钱的事儿,是老百姓连"花钱"的底气都被榨干了!
一、别再给老百姓贴"抠门"标签了,咱们这叫"生存式消费"
打开手机刷到"年轻人为啥不消费"的文章,评论区立马炸锅:"我月薪8千还完房贷剩2百,你让我消费个锤子?""孩子奶粉钱比工资涨得快,敢买杯奶茶都算奢侈!"这哪是消费降级?分明是消费被逼成了"生存闯关"。
看看现实吧:早餐摊的豆浆从2块涨到3块,老板说"豆子贵了";小区门口的便利店,货架上多了排"临期折扣区",挤满了精打细算的中年人;就连广场舞大妈都开始组团拼团买鸡蛋——不是不想过好日子,是睁开眼就是"碎钞机":房贷像座山压三十年,孩子教育是个无底洞,爹妈看病报销像挤牙膏。手里那点钱,攥出汗都不敢松,这哪是"抠"?是被生活逼成了"财务精算师"!
更扎心的是"时间贫困"。996的打工人凌晨才下班,周末只想躺平,哪有时间逛街看电影?外卖骑手风里来雨里去,挣的是按秒计算的辛苦钱,点份20块的外卖都要纠结半天。这些人创造了GDP,却没时间也没闲钱享受经济增长的红利。就像网友说的:"我们不是消费者,是生产线上的螺丝钉,是房贷的还款机器,是老板KPI里的数字——唯独不是能笑着花钱的活人。"
二、19世纪的"工资奴隶",今天换了身马甲又回来了
翻开历史书吓一跳:19世纪欧洲工人每天干16小时,挣的钱刚够买面包,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骂这是"工资奴隶"——自己造的布穿不起,自己酿的酒喝不起,商品堆成山没人买,最后闹成经济危机。这不就是现在某些行业的翻版吗?
你看那些直播间的"厂哥厂妹",一天直播12小时,卖着99块的羽绒服,自己穿的是拼多多39块包邮的;外卖骑手骑着电动车满街跑,送着几百块的大餐,自己午饭啃个馒头就咸菜;还有那些造汽车的工人,加班加点造出来的新能源车,自己想买得贷款三年。这不就是"生产的东西自己买不起"的现代版吗?
当年欧洲列强解决不了这个死循环,就去抢殖民地卖货——英国把布匹卖到印度,法国把红酒灌给非洲。但德国没殖民地,俾斯麦一拍桌子:"给工人涨工资!搞社保!8小时工作制!"结果呢?工人有钱了,买面包也敢加片火腿了,买自行车也敢挑带铃铛的了,德国本土市场一下就活了。人家100多年前就明白:你不让劳动者当消费者,商品卖给鬼啊?
三、经济三驾马车?消费这匹马早被勒得快断气了
专家总说"经济要靠三驾马车",但这三驾马车的缰绳攥得也太偏了:出口靠压低工资抢订单,投资靠老百姓借钱买房,消费这匹马呢?被鞭子抽着干活,却不给吃草!
就说出口吧,为了抢订单,多少工厂把工人工资压在最低工资线上?某外贸大省老板直言:"隔壁厂给工人开3000,我就得开2800,不然没利润。"结果呢?工人拿着饿不死的工资,哪有钱买自家生产的微波炉?
再看投资,这些年多少城市靠卖地过日子?地价翻十倍,房价跟着飞,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每月工资一半还房贷。有个朋友吐槽:"我月薪2万,还完房贷剩8千,养孩子、交水电、给爹妈买药,月底能剩500块就算过年。你让我消费?我拿什么消费?拿命吗?"
更坑的是"灵活就业"。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直播带货的,听起来自由,其实是"三无人员":没社保、没公积金、没退休金。有个骑手大哥说得扎心:"我每天跑12小时,最怕生病。上次发烧39度还硬扛着送单,不然罚500块,三天白干。这种日子,谁敢花钱?"
四、德国模式照妖镜:人家怎么让老百姓敢花钱?
别总说"中国人就是爱存钱",看看德国老百姓:工资涨幅跑赢GDP,生孩子政府发钱,看病住院不花钱,退休工资够旅游。人家不是不爱花钱,是有底气花钱!
俾斯麦当年搞社保,规定企业必须给工人买保险,看病报销80%,退休了有养老金。就这一招,工人敢请假看病了,敢生二胎了,敢周末带全家去郊游了。现在德国劳动者收入占GDP的53%,咱们呢?某些年份还不到40%。钱都去哪儿了?企业利润、政府税收是涨了,但劳动者的钱包没同步鼓起来啊!
还有北美当年搞《竞争法》,不准大企业搞垄断,不准搞9.9包邮倾销。为啥?你让资本无序扩张,小老板全被挤垮,最后大公司一家独大,想给员工降薪就降薪,想涨价就涨价,老百姓收入越来越低,消费能力越来越弱,这不就是"割韭菜割到自己根儿"吗?
现在某些互联网大厂不就这样?靠烧钱搞垄断,外卖平台抽成25%,小餐馆活不下去;社区团购9毛9抢菜市场生意,菜农血本无归。最后呢?平台员工天天996累到猝死,小商贩收入暴跌,大家一起没钱消费,这叫什么?经济自杀式袭击!
五、破局就一句话:让劳动者笑着买下自己造的东西
消费的本质是啥?是"我造的东西,我买得起"。你在手机厂上班,得敢买自己造的手机;你在汽车厂拧螺丝,得敢贷款买自家产的车;你在面包房烤面包,得敢给孩子买个奶油蛋糕。这才叫经济循环,不然就是"为生产而生产"的瞎折腾。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就三招:
第一,工资得跟上GDP。 经济增长了,劳动者必须分一杯羹。某上市公司老板说"给员工涨工资会影响利润",但你不想想,员工工资涨了,才能买你的产品啊!华为为啥给员工开高工资?人家任正非早就看透了:员工是消费者,不是成本!
第二,社保得兜住底。 灵活就业者也得有医保,农民工工地受伤了能报销,爹妈养老不用靠孩子存钱。就像德国那样,让老百姓知道"就算失业了,病了,老了,国家不会不管",这才敢把存折里的钱取出来花。
第三,市场得守规矩。 别让资本像脱缰野马似的乱冲,搞垄断的重罚,搞低价倾销的拉黑,让小老板能活下去,让打工人有议价权。中小企业活了,工资才能涨;市场竞争公平了,物价才能稳。
结语:经济不是数字游戏,是让每个活人都有奔头
别再拿"老百姓抠门"当遮羞布了!消费起不来,不是我们不愿花钱,是不敢花、不能花、没处花。你让一个每天担心失业、害怕生病、愁孩子学费的人去"刺激消费",这不是耍流氓吗?
经济的终极目的是啥?不是GDP数字多好看,不是高楼盖得多高,是让每个劳动者都能笑着说:"我造的东西,我买得起;我过的日子,我挺满意。"当年德国工人能做到,北美工人能做到,凭啥咱们做不到?
说到底,消费的密码就藏在每个打工人的笑容里。什么时候老板们愿意给员工涨工资,什么时候社保能覆盖到每个骑手,什么时候年轻人不用掏空六个钱包买房,什么时候老百姓逛超市敢不看价格标签——那时候不用你"刺激",消费自然就起来了。
毕竟,谁不想过上好日子呢?谁不想下班买束鲜花,周末带娃去游乐园,过年给爹妈包个大红包?但前提是:你得让我们有这个底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