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儿一凉,有件事儿比你妈催你穿秋裤还准时。
流感。
每年这时候,这俩字儿就像个定时炸弹,准时在各种家族群、公司群里引爆。今年的动静,好像还格外大一点。新闻里说,今年的毒株是个新面孔,叫什么甲型H3N2,跟去年那个H1N1不是一回事。说白了,就是去年的防弹衣,挡不住今年的子弹,大部分人都跟裸奔差不多,免疫力低得很。
你再看看社区医院门口那阵仗,好家伙,不知道的以为是哪个网红店开业,队伍排得老长,一问,全是带孩子来扎针的。小程序上刷刷刷,“已约满”、“缺苗”的红字,比股票跌停板还扎眼。
热闹吧?焦虑吧?
但就在这片“一针难求”的喧嚣里,我瞅见一个特有意思的数字。
五块五。
你没看错,北京市政府采购网上,三价流感疫苗的中标价,一支,五块五毛钱。
我当时就愣住了。五块五,现在能干啥?买瓶矿泉水可能还差点儿,买杯最便宜的奶茶都得再添个几块,坐个地铁都不止这个价。现在,一个能帮你大概率躲过一场高烧、浑身酸痛、上吐下泻的玩意儿,居然跟一根廉价雪糕一个价。
这事儿就透着一股魔幻现实主义的味儿。
一边是“有号无苗”,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打上一针,跟抢春运火车票似的,紧张得不行;另一边,这救命稻草一样的疫苗,在某些渠道里,价格已经“贱”到了尘埃里。
这俩画面放一块,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脑子里冒出个大大的问号:这到底是图啥呢?
要我说,这事儿你不能光看表面。你得把这疫苗当成一个江湖,里面门道深着呢。
这个五块五的疫苗,叫三价疫苗。所谓“三价”,就是能防三种流感病毒。这玩意儿,主要是走政府采购的,也就是国家掏钱,给你免费打,或者象征性地收点钱。
药企把价格压到五块五,是亏本赚吆喝吗?
你猜怎么着,可能还真不是。
这就像超市里九毛九一斤的鸡蛋,老板傻吗?他精着呢。他图的不是你那九毛九,他图的是你进了他家门,顺手买走一车油盐酱醋、零食饮料。那个鸡蛋,就是个引流的钩子。
这五块五的疫苗,也是个钩子。对药企来说,这叫“以量换价”,拿下政府的大单,意味着稳定且庞大的出货量。这不仅能摊平成本,还能把自己的牌子铺满全国的社区医院。这叫占领基本盘。有了这个基本盘,药企就有了跟别人掰手腕的底气。这笔账,人家算得比谁都精。
你再想想,有了这个五块五的“地板价”打底,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就打开了。
什么世界?“消费升级”的世界。
就在三价疫苗杀得血流成河的时候,它的一个“升级版兄弟”——四价疫苗,价格稳如老狗。一支一百多,甚至还有三百多的。
啥叫“四价”?顾名思义,比三价多防一种病毒。防护力更强一点,当然,价格也“强”得多。
这就有意思了。
你看,这套路熟不熟悉?像不像咱们玩的手游?免费玩家能玩,但装备烂、体验差,处处受限制。想爽?想当人上人?来,充钱,买个VIP,开个神装宝箱,马上体验就不一样了。
这疫苗市场,愣是被玩出了免费网游的感觉。
国家兜底,给你个免费的“基础版”(三价),保证你最基本的健康需求。但总有人觉得不放心,觉得“贵的就是好的”,或者单纯不差钱,想给孩子、给家人“最好的保护”。
好嘞,您的“VIP套餐”(四价)已经准备好了,请付款。
于是,一个奇妙的分层市场就形成了。追求性价比、相信国家安排的,去打免费或者低价的三价。而那些中产阶级的家长们,怀揣着对“多一层保护”的执念,心甘情愿地掏出一百多块,去打那个“升级版”。
药企呢?两头通吃。低价走量,占领市场,建立品牌认知度;高价走质,收割中高端消费人群,赚取高额利润。这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骂我了:老姜你这人真没劲,人家父母为孩子健康焦虑,你在这儿扯什么市场、什么套路?
别急,我不是说这种焦虑不对。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无处安放的焦虑,才成了这个市场里最宝贵的“燃料”。
你想想,为什么社区医院会“有号无苗”?是真的产能跟不上吗?不一定。有时候,“稀缺感”本身就是最好的催化剂。当你在小红书、在妈妈群里看到别人说“根本约不上”、“跑了好几家才打到”的时候,你的焦虑是不是瞬间就顶到了脑门上?本来可能还犹豫打不打的你,立刻就决定:砸锅卖铁也得打!
这就是人性。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越是抢不到,就越觉得它是个宝。
这跟前些年抢盐、抢板蓝根,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没有。内核都是一样的——对未知的恐惧,以及通过“占有”某个物品来寻求安全感的本能。
你看,药企们甚至都不用自己下场吆喝,焦虑的家长们自发组成的“自来水”,就把这市场气氛烘托得足足的。
这盘棋里,还有一个挺耐人寻味的“配角”——那个海外巨头,赛诺菲。
按理说,这种国际大牌“返场”,国内的药企不得抖三抖?毕竟人家牌子亮、技术硬。可新闻里说,国内的企业淡定得很,纷纷表示“不把他当对手,市场大得狠”。
这话听着像场面话,但你仔细琢磨,背后是底气。
这底气从哪儿来?
搁十年前,外企疫苗那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但现在,风水轮流转了。国内的企业早就把这个江湖的玩法摸透了。他们更懂中国的渠道,更懂政府采购的规则,更懂中国老百姓心里那点小九九。
赛诺菲就像一个退隐江湖多年的高手,重出江湖,发现当年的规矩全变了。他还在讲究“一招一式”的精妙,人家这边已经开始玩“人海战术”和“心理战”了。你品质好?我价格低啊。你牌子响?我铺得广啊。更何况,现在国产疫苗的品质也早不是吴下阿蒙了。
当社区医院的护士用一口地道的方言跟你说“都是国产的,打哪个都一样,没啥区别”的时候,赛to a degree of an international brand is instantly demystified. It's just another option on the shelf, and not even the most accessible one.
所以,你看懂了吗?
这一场看似关于健康的流感疫苗接种潮,底下埋着的,是一条条犬牙交错的商业逻辑线。
它是一场关于价格的战争,五块五的“刺刀”见红,背后是企业对市场份额的殊死争夺。
它是一场关于消费心理的博弈,用“基础版”和“升级版”的产品设计,精准地切开了不同消费能力的群体,把人们对健康的焦虑,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利润。
它更是一场本土力量的崛起叙事,曾经被仰望的“洋品牌”,在更懂中国市场的本土玩家面前,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说到底,这哪是防流感啊。
这简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关于健康、金钱和焦虑的大型社会实验。我们每个人,无论是掏钱的,还是排队的,无论是焦虑的,还是淡定的,都是这个实验里的一份子。
病毒是无情的,但围绕着病毒建立起来的这个商业世界,却充满了人性的算计和智慧,让人哭笑不得,又不得不叹服。
我就说到这儿。
你今年打疫苗了吗?选的三价还是四价,花了多少钱?来,评论区唠唠呗。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