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滕代远引发铁道部人事风云!力挺吕正操,辞职交权确保铁路发展稳定

点击次数:194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11-20 07:54:48
1958年春天,北京依旧有寒气。滕代远从铁道部部长办公室出来,递上辞职报告,站在楼道里停了一下。报告末尾,他写下“吕正操”三个字,作为接任人选。现场很安静,但这一步不算小。因为这之前,围绕吕正操,已经有人开始盯梢、打主意了。 再往前几个月,

1958年春天,北京依旧有寒气。滕代远从铁道部部长办公室出来,递上辞职报告,站在楼道里停了一下。报告末尾,他写下“吕正操”三个字,作为接任人选。现场很安静,但这一步不算小。因为这之前,围绕吕正操,已经有人开始盯梢、打主意了。

再往前几个月,政治空气开始变紧,不少老干部被“请去谈话”,说是要“澄清历史问题”。吕正操也被列了名。原因并不复杂,他早年是东北军出身,后来才到共产党队伍;解放战争时也有过战术分歧。到了当时,这些都被人拿成“材料”。

有人想到了铁道部里的那堆会议记录。两人多年在业务上吵过不少,发言、批注、会议纪要都在档案里。几个人拿着材料去找滕代远,希望他点个头。意思很清楚:想从他这儿掰出几句“定性”的话。办起事就顺了。

头一回,滕代远没有顺着他们。他只说:“他懂业务,干得不错。”然后就送客了。这句话不多,但分量够。它把事定在“工作”的范围里,不往别处扯。对当时的人来说,这就是表态。

那几个人不死心,后来又去了好几趟,还把带有滕代远笔迹的记录放到他面前。滕代远看了几秒,脸沉了下来。然后他说:“要真查问题,我也有责任。他当部长的时候,我还在任。他的事,就是我的事。”这等于把矛头引到自己身上。

滕代远没有回避实情。两人工作上确实吵过。铁路规划、运输调度怎么排,两人当着大伙面顶来顶去。有人现场就说话硬:“这个思路不现实。”另一头回得也直:“不同意见可以提,但不能当众否定决定。”这种对话,在铁道部不算稀奇。

但吵完又能一起吃饭。两天后,吕正操照样去滕家,边吃边聊,像往常一样。部门里有句顺口话:“吵得最凶的俩人,最常一起吃饭。”这不是作戏,而是把事分开办:工作归工作,私心不掺和。对那几年的人来说,能守住这个边,已经不容易。

另外一个现实摆在那儿:说错,可能就酿祸。滕代远当部长这些年,见过不少“突然出事”的人。他把抓工作和扣帽子分得很清。他的态度很直接:不能把正常分歧,当成政治斗争的理由。这句话在当时等于给人垫背。

再说到岗位安排。那几年,全国铁路在扩张,运输压力很大。滕代远身体吃不消,医生劝他休息。但部长这个位子不能空着,很多决策都在路上。他才在辞职报告里写下“吕正操”。这不是一时起意,而是想好了的安排。

其实从1955年起,他就在看吕正操怎么带队伍。那年哈尔滨铁路局出事故,吕正操连夜赶到,调度连转三天,几乎没合眼。回来之后,他没多说话,继续上班。部里不少人记住了这段经历。因为这个,大家心里明白:这人能扛事。

争议也不少。有人说他脾气硬,太轴;还有人说他不怎么会说场面话。这些话在机关里挺常见。滕代远的判断不一样,他说:“动脑子,肯干事,没私心。”这话后来传到了吕正操耳朵里,他回信只写了一句:“您有情有义,我记一辈子。”话不多,但记得住。

事情就顺下来了。那些“找材料”的人见滕代远态度这么硬,也不再上门。吕正操很快接任了铁道部长,继续干了好几年。期间,一些重要线路的方向被定下来。成昆线怎么走、兰新线怎么推,都进入到实打实的安排里。

同样重要的是,从那以后,没人再拿当年的争吵说事。工作上的分歧就留在会议记录里,成了经验教训。这对当事人来说,是一个交代;对部里那帮干实事的人来说,是一种踏实。你把边界划清了,大家才敢在桌上把话说开。

简单说,滕代远那句“把我也一块儿批”,是把责任先揽过来,把人先保下来。背后不是人情,是把秤端平。他知道什么该担,什么不该借题发挥。等他一走,岗位有人接,铁路这盘活还在继续。这种交接,是在风口浪尖上完成的。

1958年春末的一天,铁道部的走廊灯光发白,窗外风还凉。滕代远穿着那件旧呢子大衣,手里夹着文件,站了半分钟,转身下楼。楼道尽头,门口摆着一盆长得很慢的绿植,叶片上还挂着水珠。这样直来直去的办事法子,还能在更难的日子里守住吗?

参考资料:

李蓬,《滕代远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

吕正操,《吕正操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

中国铁道部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铁道部志(1949—1985)》,中国铁道出版社,1990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滕代远文集》,人民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