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悄悄下船,一路西行。俄乌战场上嗡嗡作响的无人机还没来得及送上欢迎仪式,库尔斯克地区的泥泞被步伐踏出一道道深痕。奇怪的是,这些新兵上脸,衣着整齐,头盔卡得紧。但动作,很难说现代化。就像误闯了二战教室,带来教条式冲锋,却被现实的火力泥沙狂打回原形。
乌克兰的叶夫亨·耶林脸色不善。他站在地图前,指着那些数字——1.1万精锐“风暴军团”,却打得跟六十年前似的。步兵排队,掩体冲刺。无人机俯瞰如收割稻田,一波波推进被炸碎,一节一节断裂。夜晚突袭,本以为能偷袭乌军阵地,结果热成像一扫,炮火招呼上门。苏贾河谷的夜,除了爆炸还是爆炸。
俄罗斯边防,这一刻慌了阵脚。普京皱眉,预备队集结,城镇一片混乱。苏贾市外的街道上,AK步枪和冬装配件堆成山,训练场边翻译的喉咙都哑了。朝鲜军官比划着战术动作,俄兵摇头,指挥权断裂。协调,成了最昂贵的笑话。
美智库复盘,朝鲜兵不是炮灰。他们年轻,硬抗,射击一流。马里诺夫卡村,近距离干掉无人机,几十秒内准确击落。但面对“天空猎手”——那些会飞的致命工具,他们最后只能卧倒,低头,眼里闪过茫然。通讯器材,这里却像上世纪纪念品。无线电,吱吱作响,乌军轻松截获。
伤亡成了恐怖数字。泽连斯基在达沃斯一桌上拍案,大半被炸伤或阵亡,乌方说至少3000伤亡。南韩情报院算出,300死2700伤。美国中情局则低头暗记“上千损失”。为什么?步兵式猛冲,脑门顶水泥,俄军把他们当移动雷区探测器,各自孤勇。雪地里,一场冲锋,留下几十具尸体。冷风裹尸,机器无情。
受伤士兵俘虏,两人成了寒冬里头条。审讯室里,他们这样说:“长官告诉我们,对面是南韩兵。”沟通不通,只能热血填坑,也只能无声陨落。俄军每月要招两万新兵,还是不够填补缺口。于是廉价人力,成为普京手里的骰子。金正恩图什么?想让士兵见血,学硬仗,这是一场冷酷的毕业考试。
库尔斯克之乱,成了泽连斯基本月谈判的筹码。俄罗斯这边声称收复了某个村,实际推进缓慢。乌克兰在库尔斯克地带分散俄军主力,让东部战线不再孤军奋战。乌方特种部队发言人凉凉一句:“三周没见朝鲜兵,估计重创后撤了。”南韩联合参谋本部盯得紧,平壤还在加派炮兵和步兵。2月10日,郊区再小规模交火,难得的缓冲,却是更残酷的预告。
短暂的荣耀无法掩盖泥泞与血腥。朝鲜兵学无人机侦察,操作俄式四轴机。6月的信息里,他们终于不再只是地面肉搏,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