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半过去,大家是不是心里都在问一句:俄乌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谈出一个结果?这场战争从一开始的烽火连天,到现在表面上的“谈判信号”,明面上局势仿佛有点缓和,但仔细一看,乌克兰和俄罗斯离真正的和平还是差得很远。最近伊斯坦布尔突然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说要给和平一点机会,可现实往往让人无奈:谈判有动作,但更多像是表态而不是实质突破。
绕不开的现实是,两边的战场还打得火热。俄军在顿巴斯、扎波罗热这些地方一直在推进,尤其是半年里前线不断变动,比如阿夫杰耶夫卡一度陷落,俄罗斯摸清了主动权,巩固了自己的阵地。反过来看乌克兰,他们的压力是双重的:一边要面对俄罗斯的强攻,一边西方大哥们的援助还不稳定,财政也吃紧。你说这样子的情况下,乌克兰还能啥底气跟俄罗斯硬扛?基本上谈判桌上谁握着更多筹码,都得看前线怎么打。很多智库和媒体,比如BBC、ISW,都不断更新着这些数据,让大家看到其实俄罗斯手里的牌越来越多。乌克兰哪怕有心反击,也变得越来越被动,外界援助一旦出点问题,连最基本的军需和生活保障都要打问号。
但就算冲突没停下,谈判还是要摆上台面。这里头不得不说伊斯坦布尔的戏份,那真是两方都不得不看的舞台。一说到谈判地点,大多数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中立、安全,这个要求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土耳其作为主持人,并不只靠地理位置讨巧,它一直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你看它是北约成员,表面上跟乌克兰站一起,可转身又跟俄罗斯有能源、贸易、军事等多重联系,甚至不少时候还雪中送炭、暗中搭桥。像粮食协议、黑海安全、战俘交换这些重大议题,土耳其不是光坐等消息,它是真在拉、真在谈、真在帮着推。所以国际上对土耳其的调解角色非常认可,联合国发布的那几条外交公报都在说这个事儿。为了让双方能坐下来,土耳其基本上把能做的都做了,既不让一方觉得被边缘,也不给另一方安全感太低。这种桥梁作用,不光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缓冲。
问题来了,就是说,你把俄罗斯和乌克兰搁在伊斯坦布尔,大家可以拍个合影、互相点头,但真正的和平方案,还是差着十万八千里。普京那句话说得挺绝:“家庭作业还没写好”,意思就是坐一起聊没啥意义,根本问题没解决,面对面也白搭。难题在哪里?克里米亚归谁、顿巴斯独不独、乌克兰能不能进北约、公投算不算数,每一条都硬邦邦是红线。俄罗斯坚持说自己要安全缓冲,说顿巴斯和克里米亚要有语言文化自治权,这跟乌克兰的想法是彻底对着干。乌克兰死活不松口,不管是“朝鲜模式”停火还是领土交换,都说必须坚持主权完整,不然谈不下去。两边的底线在好多次国际会议、联合国声明里都写明了,谁也不愿做出让步,这一轮接一轮的外交跑腿,到最后基本成了各自表态,远远没有实际结果。
其实,这场谈判很多时候更像是政治姿态,给外界看点希望,同时也让自己阵营不至于士气崩盘。比如土耳其每催一次,说这是新机会,各方媒体就纷纷跟进,可只要俄乌实质红线不碰,大家都知道本质上没多大可能。在这种情形下,和平前景就像天边的月亮,好看但摸不着。多半时候,谈判是外交舞台上的一种“缓兵之计”,让局势别太失控,但又维持着战场上的较量。联合国里各个国家表态倒是积极,可真正斡旋到细节上的,都卡在这些红线上。
说到底,持续打下去,对普通人影响有多大?乌克兰老百姓盼着能早点过上安稳日子,俄罗斯普通居民也不愿再被动员、生活被拖垮。但每次看到谈判新闻,心里多少有点厌倦:到底谁能迈出第一步?专家观点多数都很悲观,认为当前的现状不会短期内改变。美国战争研究所和欧洲安全咨询研究的数据都在说明一点,无论哪个小小的战场变动,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达成实质协议几乎不可能。
如果俄罗斯继续保持攻势不减,乌克兰援助迟迟不到,问题只会往更复杂、更焦灼的方向发展。时间对两国来说,既是考验也是损耗,经济、人道、国际信任都有压力。要真想早点达成停火,不如两边在看似无解的时候多做一点实事。比如土耳其调解方式能否扩展到更多领域,让粮食协议变得更稳定,哪怕不谈中断,能保障最基本的民生,慢慢推着局势往缓和走。
每次伊斯坦布尔传来会谈信号,心里总是希望这次有点不一样,但成果归成果,现实归现实。和平的路非常漫长,谁都不敢太乐观。也许,世界还要等很久,才能真正等到那一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