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这个小国最近几年在国际上可算是“声名鹊起”了,可惜不是什么好名声。
它硬是头铁地在台湾问题上反复挑衅中国,结果怎么样?
实实在在地栽了个大跟头。
中国这轮回击,可以说是又快又准又狠,一点没留情面。
从外交冷落到经济打压,立陶宛算是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惹错了人”的滋味,代价不小,现在想回头都难。
为什么说立陶宛栽了?经济账是看得最清楚的。
你看它的企业,原本能畅通无阻地把木头、奶酪、家具这些特产卖到中国这个大市场,钱赚得不少。
但现在呢?
那些货直接就给拦在了外面。
有网友调侃说,立陶宛的商品想进中国市场,怕是得找孙悟空用金箍棒画个圈才行。
数字更说明问题:2023年8月到11月这几个月,立陶宛对咱们的出口同比跌了足足91%!
从进口数据看也惨,缩减了50%以上。
整个国家的出口盘子都跟着缩水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麻烦可不光是市场变小了。
中欧班列你知道吧?
那条连接中国和欧洲的“钢铁丝路”,速度又快效率又高。
立陶宛本来在路线图上可是个重要站点,多少货物从它那过。
结果2021年底,中国这边的中铁集装箱公司直接宣布:去立陶宛的直达班列,停了!
这下可好,运到中国的货得先绕路去其他国家,再想办法转道,运费噌噌往上涨不说,清关也成了大麻烦,时间拖得老长。
物流成本暴增成了立陶宛商家心头的一大块石头。
更狠的一招是“供应链禁令”。
凡是产品里包含立陶宛零部件或者产地的,行,别想进中国市场了。
这招等于把立陶宛直接踢出了很多跨国企业的“朋友圈”。
像德国的老牌企业萨博,还有瑞典的沃尔沃这些公司,它们要的是什么?
保住庞大的中国市场是头等大事啊。
为了不被牵连,只能立刻去找立陶宛的供应商说“拜拜”。
这对立陶宛企业简直是晴天霹雳,订单说没就没了,不少直接关门了事。
据他们官方自己统计的数据,过去两年,因为这一系列的打击,至少1300到1400家企业没撑住倒闭了,6万多人因此丢了工作。
现在立陶宛的失业率已经高到了8.5%,创了新高。
老百姓的日子是真不好过。
物价蹭蹭涨,手头的钱却变少了甚至没了。
街头抗议的声音越来越多,不少民众抱怨:“政府非要去惹那么大的中国,工作搞没了,生活也变糟了,图什么?”
对政府的信任度可以说是跌到了谷底。
工业产值掉了6.4%,农业更惨,重挫20%还多。
政府为了撑局面,财政窟窿越来越大,背的国债像滚雪球,连国际评级大佬穆迪都看不下去了,发出了风险警告。
这经济状况,谁看了不说一句伤筋动骨?
那问题来了,立陶宛为什么非要豁出这么大代价来撩拨中国呢?原因盘一盘,其实也不难理解,但真要说起来,实在有点拎不清。
首先,这恐怕跟他们那段被苏联“管着”的历史脱不开干系。
1990年从苏联独立出来后,反苏反共的情绪在全国弥漫,简直像刻在了骨子里。
这种带着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对抗心理,时间长了,莫名其妙就扩散到了对中国身上。
不少政客觉得,跟中国不对付,就能显得自己特别有“骨气”,特别“独立自主”。
有网友也琢磨,这算不算一种历史包袱导致的心理惯性?
其次,就是抱大腿抱得太紧了。
自从2004年加入了北约和欧盟,立陶宛一门心思就想牢牢抓住美国这条粗腿。
而这十几年,美国的战略重心越来越明显地转向遏制中国。
立陶宛就成了人家棋盘上一颗现成的棋子。
想想看,美国那边要是给点政治上的声援,给点甜头(虽然事后证明这些援助跟它们遭受的损失比简直是杯水车薪),再加上价值观上那么一煽动,立陶宛就觉得自己找到了靠山,腰板也硬了,硬着头皮就往上冲。
有分析就认为,它误判了自己的分量,高估了“抱大腿”能获得的保护值多少票价。
最后,还要说说它国内的政治土壤。
立陶宛政坛历来就不那么消停,各派别明争暗斗,民粹主义的风气特别盛行。
这就导致了一些政客,为了能在选举里捞到更多选票,或者干脆为了博眼球刷存在感,不惜拿整个国家的核心利益去冒险。
在他们看来,在台湾这样的敏感问题上秀一下“强硬”,是讨好部分选民、提升自己声望的“捷径”。
只能说,这种拿国家当赌注的短视操作,最终让全国人民买了单。
说到台湾问题,立陶宛是怎么一步步把中国给惹毛的?整个操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死。
开头就踩了红线。
那是2021年8月,立陶宛政府突然搞了个大动作:宣布允许台湾当局在首都维尔纽斯设立一个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
中国政府的立场全世界都清楚,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际上跟中国建交的国家,多数都懂得这个分寸,即便要和台湾搞点经济或民间交流,用的也基本都是“台北”这种地名名义的机构,比如“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避免直接去碰“国家”的界限。
可立陶宛偏不,它就大大方方地用“台湾”命名!
这就差把“我承认台湾是个国家”写在脸上了,等于是对中国主权一次赤裸裸的公开挑衅。
时任立陶宛外长的兰茨贝尔吉斯事后辩解,说什么这“不代表外交承认”、“只是经济交流”、“我们有权利和任何地区发展关系”。
这话听起来太苍白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就是在玩文字游戏,意图在事实层面造成“两个中国”的效果。
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就发出了严厉警告,告诉立陶宛这是在“玩火”,后果必须自己承担。
但立陶宛显然没把警告当回事,选择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
接着是2022年8月,当时美国时任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窜访台湾,引发中美之间的巨大风波。
立陶宛又是反应最快的欧洲国家之一,公开跳出来表示支持佩洛西的行动。
没过几天,更离谱的事情来了:他们的交通与通讯部副部长瓦伊丘凯维丘特,直接带着官方代表团跑去台湾“访问”,美其名曰“深化合作”。
更嚣张的还在后面:同年9月,立陶宛在台北设立了“立陶宛驻台经贸代表处”,还堂而皇之地挂出了国旗!
这一连串动作,从言语支持到实质交往,再到建立官方色彩的经贸代表处并展示所谓“国家标志”,无异于在中国最关切的伤口上一次次撒盐。
这些操作已经够离谱了,没想到到了2024年11月29日,立陶宛竟然来了个更绝的:它把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馆(因降级实际为代办处)的外交人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直接要求限期离开立陶宛!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挑衅了,这是对外交规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粗暴践踏。
中国外交部当时的回应极其强硬,直言立陶宛此举是“自掘坟墓”,“后果自负”。
话说到这份上,两国的关系可以说陷入了极度的低谷。
面对立陶宛这一而再、再而三的踩线,中国是怎么回应的?反应相当迅速有力,可以说是一整套组合拳。
外交层面最直接的动作发生在2021年11月:中国宣布将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从大使级降到了最低的代办级。
这意味着什么?
两国之间虽然名义上还有外交关系,但级别已经低到不能再低了,使馆降为代办处,处理一些最基本的事务性工作,大使都直接召回了,同时也要求立陶宛驻华大使离境。
这个举措在国际上是很重的信号,等于向全世界宣告:立陶宛的行为极其恶劣,触碰了中国的底线核心利益,中国非常愤怒,两国“大使级”的关系不存在了。
有人统计过,截至现在,在所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180多个国家中,只有立陶宛一个国家享受这种“代办级”的特殊“待遇”。
至于2024年立陶宛驱逐中国外交人员后中国发出的“必将付出代价”的严厉警告,更是把双方的僵局推向极致。
经济上的制裁上文已经详细说了,是组合拳的另一个核心。
从暂停食品、木材等特定进口,到全面封杀几乎所有立陶宛商品的输入,再到限制有立陶宛成分的商品进入中国,以及掐断直达的铁路物流大动脉,这一系列手段精准打击了立陶宛经济最依赖出口的弱点。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惨淡。
此外,签证也是个风向标。
从2022年1月开始,立陶宛公民申请中国签证变得异常困难,官方虽然没有公开宣布“停发签证”,但实际操作中,普通公民无论想去中国旅游、出差还是留学,基本都不被批准了。
这等于把两国人员正常往来的通道也几乎关上了门。
现在立陶宛是个什么光景?内外交困,焦头烂额。
在经济层面,靠着出口和外资才勉强运转的小国经济,核心发动机——出口市场骤然大幅萎缩,供应链又被拦腰截断,企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
无论是它有优势的激光技术、木头家具还是农产食品,全都元气大伤。
中小企业大批关停,大企业拼命裁员保命。
失业人口暴增,老百姓生活水平实实在在下降。
社会矛盾累积,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响,对政府的怨气能不大吗?
连立陶宛总统瑙塞达都看不下去了,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允许设立“台湾代表处”是个错误,要求政府调整对华政策。
但外交系统和其他一些政客依然在鼓噪强硬,甚至在后来更换政府后,也没能拿出实质性的、足以让中国接受的修正错误立场的举措。
中国对这个“错误”的表态并不买账,底线是明确的。
国际上,立陶宛也没收获多少实质的支持。
美国当然是最大的啦啦队,口号喊得震天响,挥舞着“民主”、“自由”的旗帜,也给了一些经济援助。
但比起立陶宛承受的巨大经济损失,那点援助连塞牙缝都不够。
欧洲联盟内部更是意见分化。
像德国、法国这些欧洲核心大国,它们跟中国的经济联系千丝万缕,利益绑定很深,真心不想因为立陶宛的冒失行为影响与中国的关系。
它们觉得立陶宛太能“作”,激怒了巨人,还让整个欧盟都跟着承受潜在的风险。
比如2022年,欧盟起初还嚷嚷要帮立陶宛去世界贸易组织(WTO)告中国“经济胁迫”,但这事后来就没下文了。
为什么?
说白了,欧盟内部也没达成一致,谁也不愿意为了小小立陶宛的过错,去正面硬刚中国。
其他国家就更现实了,大多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心里门清:中国市场太大,影响力太广,得罪中国后果太严重,谁会为了立陶宛出头?
所以,看看立陶宛目前的处境:国内经济一片狼藉,失业率高企,民众怨声载道;社会矛盾因经济困境而加深;国际上除了美国口头上的支持和微不足道的援助,实质性的靠山几乎没有,连欧盟伙伴都不愿真替它出头;它本想靠反华在国际刷存在感,结果反而让自己在国际供应链和市场上成了“麻烦”“风险”的代名词。
不少网友感叹:这不典型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本来守着中欧交通枢纽,可以好好发展过点安稳富足日子,偏偏要主动去捅马蜂窝。
立陶宛这趟“冒险之旅”,从它高调用“台湾”名义设代表处开始,再到紧随美国步伐为佩洛西窜台站台、派高级官员赴台“交流”、在台设立挂着国旗的经贸办事处、最后发展到悍然驱逐中国外交官,这是一步步踩线、步步升级,一步步把路走窄了、走绝了。
它的行为不仅严重挑衅了中国的主权,也彻底违背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国方面也一步步亮明了态度和底线,同时亮出了反制的工具箱,最终用精准有力的外交降级和以经济为中心的多维度制裁组合拳,让立陶宛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代价的分量。
说到底,立陶宛之所以会陷入今天的困境,根源还在于它误判了形势、高估了自身价值、低估了中国捍卫核心利益的决心和能力,同时又沦为大国博弈中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马前卒。
它目前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它某些政客一意孤行的“自作自受”。
未来它能否摆脱困境,关键还是在于它自己:必须拿出实际行动彻底改正错误,公开回归到一个中国原则的轨道上来。
否则,想指望外部力量来填平它自己挖的这个巨大的坑,或者指望中国会单方面让步,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它自己挑起的这场危机,最终解铃的只能是它自己。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